屈斗宫窑的窑炉仍是依山坡而建的龙窑,当地俗称“蛇窑”。窑基北高南低,呈斜坡状,倾斜度为12-22°。南北水平高整14.4米。窑床长57.10、宽1.40-2.95米。该窑除顶已坍塌、中部破坏较严重外,其它各部位和结构基本保存完好,较碗坪仑窑不同的是该窑从头至尾,坡度一致,逐步升高,而没有忽陡忽缓的现象。从结构看,碗坪仑窑是不分间,屈斗宫则分间,其长度据研究,也要长于碗坪仑窑,屈斗宫窑实际就是曲龙窑向阶级窑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只是还没有阶级窑那样的高大。屈斗宫窑的改进,在烧制过程中比较容易控制气氛和温度,这应是屈斗宫窑质量提高,产品增多的主要因素。但是从出土物观察,该窑的产品仍有一定数量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的色调,生烧或火候未能到适当温度而造成的次品,暴露出屈斗宫窑的烧造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如此,元德化窑是在总结宋代烧造经验,不断改进技术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起来的。德化窑烧造水平的提高,为明代中叶达到顶峰进入昌盛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恢复因长期战乱而遭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巩固政权,采取了发展经济的措施,制定了“居安思危,处治思乱”的治国策略,使明朝经济迅速恢复,手工业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永乐(1403-1425年)、宣德(1426-1435年)年间制瓷业达到了高峰。德化窑自宋元以来的不断发展,到了嘉靖、万历年问也达到了昌盛时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