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泉州府晋江县龟湖铺锦(今泉州市石狮宝盖镇铺锦村)黄姓从事泉台两地贸易和航运的人越来越多,且大都聚居于台湾彰化县鹿港。在铺锦黄氏家族,相继出现黄汝涛、黄树珍、黄宏度、黄景辰、黄清文、黄清和等著名郊商,在泉台商贸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探究当年泉州郊商留下的故事吧。
鹿港泉郊商号曾达200家
“郊”,又称“郊行”“行郊”,是清代闽台地区的商业贸易组织,由众多从事相类贸易的商号结盟组成。“郊”与其他商业团体之会馆、公所、公会、行会或帮类似。“郊”兼具有地缘性、宗教性、业缘性与血缘性,可谓为一商业公会、同乡会、神明会、宗亲会的综合体。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台湾中部之鹿港获准与泉州蚶江通航,鹿港商业渐趋繁荣,嘉道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到鹿港经商定居的富商越来越多,人口号称十万,其中很多人来自泉州,鹿港也因此被称为“小泉州”。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前,鹿港已设有泉郊金长顺等八郊。泉郊因成员众多,财力最厚,为鹿港八郊之首,还建有泉郊商人在鹿港的会所——“泉郊会馆”。道咸年间,有谓“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据张炳楠先生《鹿港开港史》,时鹿港泉郊所属商号最盛达约200家。
道光十二年(1832年),周玺修《彰化县志》卷九《风俗志·商贾》条曰:“远贾以舟楫运载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内地殷户之人,出赀遣伙来鹿港,正对渡于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曰泉郊。”换言之,“鹿港泉郊”是运载台地米、粟、糖、油等货品,到泉州之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进行对渡贸易的郊行的总称。鹿港行郊商人多为泉州、漳州等内地富商大户,是他们最早出资到鹿港设行铺。
与此相应,在泉州的许多鹿港郊商,运载泉州石材、木材、丝布、白布、药材等货品到鹿港开展对渡贸易,这些郊行总称“鹿港郊”。道光年间,鹿港郊商人依托泉州南门浯江铺塔堂宫,设立“泉州鹿港郊公堂”,作为“鹿郊”商人在泉会所。
《重建作述堂碑记》碑
铺锦村内留下重建碑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泉州府晋江县龟湖铺锦黄姓从事泉台两地贸易和航运的人越来越多,在铺锦黄氏家族,相继出现黄汝涛、黄树珍、黄宏度、黄景辰等著名郊商。
在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黄氏宗祠,笔者见到宗祠墙壁上嵌有《重建作述堂碑记》碑,碑记称:“本堂,我房祖遗安公旧宅也,原号遗安堂。明嘉靖间毁于倭,我派祖新庭公重修,复遭回禄,因是颓废将近三百年。顾其间子孙岂无能起而新之者,意或阻于人众不一之故乎?今年春,文因祭事与本房人聚议其间,思先人有志未逮,盍勉力以成其美,爰审量旧址,相机度事,所需财,邀大功兄清和两肩分之,兄踊跃欣应。文乃董其事,饬材庀工,颇费劳瘁,幸数月而落成,并粉垩丹漆,修设祭器,升主其中……”
从碑记可知,作述堂乃遗安黄公宗祠。嘉庆八年(1803年),黄清文、黄清和与侄孙黄正昇共捐白银2500余两,在黄清文主持下重建作述堂(原号遗安堂)。宗祠为宗族的象征,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黄清文、黄清和捐出巨资,为“尊祖睦族”而重建本房宗祠作述堂,一方面说明黄清文、黄清和作为郊商财力雄厚,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着十分强烈的乡族观念,这与我们文化传统的血缘、地缘观念是一致的。
很巧的是,笔者此后在石狮市博物馆收藏的《锦黄新厝房支谱》中发现了记载黄清和、黄清文的一些重要信息。据《锦黄新厝房支谱》(下文简称《支谱》)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纂修者黄清英是黄清文、黄清和族兄。
谱载:黄清和,原名清咸,乳名涵,清和为其庠名,字浚虚,号荫堂,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黄清文,原名清班,乳名班,清文是其职名,字浚均,号耕圃,由给公得布政经历职衔。嘉庆间蔡逆乱台,为义首保护彰化鹿仔港各地方,平台大将军赛冲阿题奏,恩授五品职衔,例得封奉直大夫。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不难看出,黄清文曾捐纳功名,获授布政经历职衔(从六品)。海盗蔡牵乱台,从嘉庆五年直至十四年(1800—1809年),时间长达10年,为害惨重。清文作为义首平匪,为保护彰化鹿仔港各地方作出贡献,因平乱有功,经平台大将军赛冲阿奏请,被朝廷恩授五品职衔,例得封奉直大夫。《彰化县志》卷八《人物志·军功》条也有记:“黄清文,捐州同,加赏五品顶戴。”
黄清文捐资帮助官府平乱有功这件事,折射出郊商黄清文势力之庞大,隐然已有某种行政功能。
另,《支谱》中记黄清和的父亲黄良骥,字元称,也是著名郊商。
捐资修葺清源山蜕岩
据道光《晋江县志》载,黄清和曾担任过教职,并以贡生身份署理延平府学训导。考虑到《支谱》(嘉庆十四年修)中没有记载这一重要信息,笔者分析黄清和担任教职、以贡生身份署理延平府学训导的时间,应在清英修谱即嘉庆十四年(1809年)之后。
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王恕思记〕清源为泉郡镇山古迹,有三十六洞,而蜕岩踞清源之巅,又为三十六洞之冠……林君文时、王君日曜、黄君清和、蔡君泽曜同游于此,见古迹之颓废,共谋修葺,以复旧观。嘉庆十年乙丑,四月兴工,八月告竣,而蜕岩胜概焕然一新。余既嘉诸君之志,而又以知裴仙之灵,其兴起人好善之心者,必有在也。诸君捐赀,不及旁人,而共力均财,亦无等差,故不序捐赀之额数,第记其岁月而存其姓氏,以俟后之君子。其缮完补葺,庶几相沿于勿替焉者耳。二十一年,又公修之而补祀顾新山与韩、蔡为三公祠。”
是文还称:“国朝道光癸未(1823年),黄清和即其地筑小憩亭,曰‘小云关’。中琢佛像者三,为下碧霄,亦废。”
嘉庆十年(1805年),黄清和与林文时、王日曜、蔡泽曜等捐资修清源山蜕岩;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黄清和等人再捐修蜕岩,补祀顾新山与韩、蔡为三公祠;道光癸未年(1823年),黄清和捐资在清源山碧霄岩,修筑休憩的“小云关”亭。 这些都是黄清和热爱故乡山水、古迹和“极喜义举”的明证。
先后捐修石笋桥顺济桥
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石笋桥南端的观音宫外,保存有一方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立的《重修石笋桥记》碑,碑记称:“泉郡城南以长溪为襟带,笋江据溪之上游,溪遥当往来之冲。水道有深广之阻,宋皇祐初,郡守陆公广造舟为梁以济人,舟浮于水而为桥,名曰:‘浮桥’……嘉庆十年重修姓氏:敕授直隶州知州、例封武略骑尉林文时,贡生林凤游,生员黄清和,监生蔡玉鉴、史承德、蔡泽曜,诰封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乡饮宾王世迪。”
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载:“〔萧汉杰记〕顺济桥,自宋太守邹公创建后,历元、明、国初,旋坏旋修,载于旧碑者详矣。乾隆丁酉,吊桥朽敝,重造者林公振嵩。嘉庆癸亥,吊桥没于洪水,承造者林公文时。丁丑,石版折坠,暂架以木,即黄君清和。己卯狂飚折阑,伐石修整,即林君文献。乃工成,循桥检校,桥之第十坎、十一坎驾桥石墩已欹侧裂痕,行将欹倒,呼工估价修葺,非数人所能共功。于是,王君日曜、黄君清和、林君文献、陈君鸿谟、石君焕章倡议捐修。幸乐善者多,各宏愿力。遂兴工于己卯年十月十一日,蒇事于庚辰年十一月十八日。从兹易危为安,履险如夷。诸君子利济之功,岂不伟哉!爰勒捐赀名姓,使费数日,以志善心,以劝来者。按是役共费白金近二千二百元。”
嘉庆十年(1805年),黄清和与林文时、林凤游、蔡玉鉴、史承德、蔡泽曜、王世迪等捐修石笋桥;嘉庆丁丑年(1817年),泉州顺济桥石版折坠,黄清和独自捐银架木修葺;嘉庆己卯年(1819年),顺济桥毁坏,黄清和复与林文献、王日曜、陈鸿谟、石焕章倡修该桥,修复工程历时近一年。
上述黄清和三次捐银修桥,使得危桥易危为安,便利交通,其义行为地方社会发展可谓功莫大焉!这是郊商社会功能的体现。
《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拓片
参与修缮督学试院和郡学
在泉州府文庙,有方《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嵌于金声门内东壁间。碑记原文:“泉郡学规模宏敞,甲于天下,创建难,修葺亦难。溯乾隆二十六年重修,迄今五十余载,其间飓风霪雨,以及河水涨溢,被淹者数矣。客岁水后,益加就圮。学师陈公鸿猷集诸生修工重葺……越今年四月庙事告竣,爰撮其要以记之,并将董事、议倡诸绅士暨捐银、用银各实数开列于左。”碑文开列的捐银名单中,黄清和之名又赫然其中:“计开捐银姓名:生员曾世祥,贰百大;生员黄清和,壹百大……”
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督学试院》载:“嘉庆十年乙丑,各处坍塌朽蠹,绅士议修,以号棹搬移,易致损失,宜易石脚,棹枋宜厚乃不动摇。于是王敦仁、为章、会图、又曙、为诗、国治、佐才、会典等兄弟,领修东廊,縻白镪二千七百余鈒。黄清和、林文时、王日曜等,领修西廊,縻白镪二千八百余鈒。皆立碑于廊首。”
《重修督学试院记》与《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说明:一、嘉庆十年(1805年),黄清和与林文时、王日曜等耗重金修缮督学试院西廊。原有碑,惜已湮没。二、嘉庆十五年(1810年),黄清和为重修泉州府郡学捐银,数额较多。其生员身份,说明黄清和还是一位儒商。二碑共同反映黄清和重视泉州文化教育,想为其发展作出贡献。
“鹿郊商捐资”石构件题刻
清代泉台贸易的重要文物
泉州开元寺内有块石构件,呈鼓形,高约67厘米,最大腹直径约88厘米。构件正面刻有浮雕佛像一尊,左侧刻有“鹿郊商捐资,锦里黄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公立”等二十字题刻。
构件正面刻有浮雕佛像一尊
题刻“锦里”即“晋江龟湖铺锦里”(今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一带)的雅称。曾有学者不了解黄清文身世,误将题刻“锦里”当作“蚶江”或“蚶江锦里”(今石狮市蚶江镇锦里村)。还有学者根据这块石塔构件的题刻文字,推断鹿郊商黄清文曾经参与重修泉州开元寺。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并不是泉州开元寺遗物。
首先,陈泗东先生在其《海水隔不断亲情——泉州和台湾关系史料摭辑》一文中,提到该“鹿郊商捐资”石塔构件是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的,而原泉州文管会办公地点设在开元寺内,间接说明这块“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不是泉州开元寺遗物。
其次,笔者曾在陈垂成先生撰写的《塔堂宫鹿港郊》一文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载:塔堂宫,在泉州南门浯渡铺。左有挑水巷同富美码头,右通新桥头顺济桥,原为宋代的浯渡宏济院,明永乐间重修,后渐废。寺院前有鼓形石塔(窣堵婆式佛塔),刻有佛像一尊,旁刻“鹿港商捐资,锦里(蚶江)黄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1824年)公立”。因早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就把泉州指定为大陆与台湾通商通航的中心港口,清廷在蚶江设海防官署,特指定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因此泉州的商业贸易大为繁荣;鹿港商人在泉州设立了许多行郊。所以,道光年间,就把古代的宏济院重新修建为“泉州鹿港郊公堂”,作为台湾商人在泉会所。因堂前有石塔,故俗称塔堂宫,地名称塔堂宫口。
“鹿港郊公置”铁钟
所以这块“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原本属于泉州南门浯渡铺“泉州鹿港郊公堂”(俗称“塔堂宫”)前的鼓形石塔。说到“泉州鹿港郊公堂”,就不能不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的反映泉台贸易的一级文物“鹿港郊公置”铁钟,铁钟铭文曰:“泉郡南关外 浯江铺塔堂 鹿港郊公置”同时镌有众多商号名。铁钟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所列的泉州46家“鹿港郊”(经营台湾鹿港生意的)商号共同铸立的。他们在泉州南门外浯江铺(也称浯渡铺),以一个“塔堂”的寺庙,作为鹿港郊行的公共聚会所。
至此,我们就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一、“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原本属于泉州南门浯渡铺“泉州鹿港郊公堂”(俗称“塔堂宫”)前的鼓形石塔。二、石塔构件上的题刻说明,道光四年(1824年),由“鹿港郊商”出资,铺锦黄清文主持重修了“塔堂宫”前的石塔或者“塔堂宫”。三、题刻反映出黄清文为“鹿郊商”所信任,在“鹿郊商”中有较高地位。四、“鹿郊商捐资”题刻石塔构件和“鹿港郊公置”铁钟同是“塔堂宫”遗物,是当年“鹿郊商”在泉州活动情形的见证。五、若从时间上看,道光四年(1824年)“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较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铁钟还要早一些,所以“鹿郊商捐资”题刻石构件也应该是反映泉台贸易的重要文物。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