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碗坪仑窑装烧工艺有支烧、叠烧、覆烧、匣钵单烧等。从遗址中出土的废品看,碗、盘、盒、碟等釉面的窜烟、粘渣和内底的粘结支钉和垫圈以及与伞状窑具粘结在一块的现象表明,这时匣钵还没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工具是伞状、柱状窑具和“重合叠烧”法所使用的支钉与垫圈。这种方法也有不使用支钉和垫圈的,而是将碗心底部旋露出一圈瓷胎,即所谓的“涩圈”。这种方法避免器物重合时粘釉,又消除了支钉和垫圈所留下的疤痕,还可增加装烧数量,节省原料,提高产量,这种装烧工艺在德化窑的使用,在南方显然要早于元代才“首次应用”的景德镇湖田窑。
北宋时期碗坪仑窑瓷器上的装饰花纹极为丰富多彩。花纹装饰方法以模印为主,兼有刻划。装饰的部位,碗、盘、碟等多在内面,而盒多在盖面,底部较少。壶多装饰在腹部器表或肩部,其题材多取之自然现象和花草植物,还有少量的匠作人名、吉祥语和符号等。按其艺术特征可分两部分。其一:碗、盘、碟之类装饰内容,以云纹、菊瓣纹、篦纹、雷电纹、云水纹为主,雷电与云纹、芦苇与云电纹、雷电与卷草纹、四瓣纹、草叶纹、卷草纹、电纹、团花、莲花、莲瓣纹、细密条纹、交错菱形纹、细绳交错莲瓣纹及牡丹纹次之。风格上花纹注重变形和图案化,构图疏朗而洒脱,造型清新、简练。花纹有繁有简,有精有粗,线条流畅活泼而精细。另外,装饰花纹也因产品档次的不同而不一样,低档品的花纹都简单粗疏,高档品的花纹则很精细。其二:盒类装饰题材以花草植物为主体,动物次之,内容除以上牡丹花、菊花、莲花等仍较多的使用外,云纹、雷电纹之类在这里不再采用。常见的有萱草、兰花、三叶纹、马兰花、浮萍、草花、折枝花、茨菇花、飞鸟衔枝、芦雁展翅、蜜蜂采花、双鱼戏莲、游鱼吐水、海棠、茶花、流云卷草、花心卷草等约有数十种。个别的器物上还印有工匠名姓等文字。这类装饰艺术风格,花纹注重写实,少见变形。构图简洁明快,主题部分都位于盖顶的中心,制作精美细致,刻划准确,花纹写实性强,而又富于变化。所以有些花纹名同实异,形式之繁多,制造之精美,为国内所罕见。与其它器物所不同的是,盒底尚有各种不同的印纹,以文字,或花卉、或符号,这些印文是匠师们在印模上随意刻划,因此都不规整,也无一定规律,显得十分草率。
北宋时期碗坪仑使用的是龙窑,从发掘出来的窑基看,其结构简单,还没分间,且破坏十分严重,仅留窑头部分,已无法知其长度,据发掘者观察,“它肯定不会长于元代屈斗宫窑。因此,我们认为古窑的发展过程,可能是愈早愈短,坡度也可能愈缓,……除窑头破坏不计外,其残长达56.1米,但坡度不及元代屈斗宫窑的大,略缓于屈斗宫在11°-18°之间”。一般认为坡度能起到烟囱抽力和供给窑室内通风强度,以及使燃烧的气体排出室外的作用,促使热量气体在窑室内常处于均匀地流动状态。所以坡度的大小对室内气流的快慢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烧瓷的质量。由于碗坪仑窑两座窑的坡度都比较小,窑室内的热气体流动缓慢,不容易升温,影响了热气体的正常流动,导致气氛和温度处于不均匀流动状态,窑室温度无法准确的控制,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窑址中出土的许多生烧、粘结和不同色调的瓷器基本上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说明德化窑在初烧时期,龙窑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有待总结经验,进行窑炉坡度和结构方面的改造。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