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兴盛时期的德化窑
南宋时期,国土日蹙,统治者偏安江南,中西陆路交通几乎完全断绝,因而海上交通更显得重要,造船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泉州不仅是重要的商阜口岸,也是当时造船业的中心之一。造船业与海外贸易互为促进,使南宋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北宋。这时期瓷器在对外输出物品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这一形势下,南宋乃至元代德化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南宋时期,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的德化窑可以碗坪仑窑的上层为代表。与下层相比较,上层出土物与下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产品造型、生活用具中以各式大小碗、盘、碟为最多。其次有瓶、罐、壶和军持、盆、器盖、擂钵、砚和盅等,窑具中有匣钵、托座、垫圈、垫饼、圆饼、支圈、模具、火标等。另外,还有一些铜钱和铁刀伴随出土。制作方法,生活用器多为轮制。坯胎方面以灰胎居多,洁白坚实致密的较少,而且多于影青器。瓷器中以敞口圈足,碗内有涩圈,外施半釉的一类碗,全是民间使用的粗瓷器,出土之多,难以计数。碗的造型上层系数碗腹变深,近碗底部胎体增厚,在碗、钵、壶中还出现了实足、玉壁、形圈足、“诸葛碗”(即暖碗)、军持、盅、砚等造型,还有些仿“建窑”器而烧制的小盏。
釉色方面,南宋碗坪仑窑一反常态,烧制青釉、黑釉、黄釉、酱褐釉,青中泛黄、青灰、青褐、茶绿、灰绿、淡黄、青绿、影青等色。有的器物外壁上半釉,使下部皆露胎,垂釉部分因聚釉较厚而呈褐黑色,多用于仿“建窑”器的小盏上,但釉色都不成功,质量粗糙而缺乏润泽。青瓷器一般皆施一层釉,釉面都有细小的开片,也有的施两次釉,先注灰白釉或影青釉,而后再施酱色釉,皆采用蘸釉的方法施釉。影青釉质量为上乘,胎骨洁白,坚实致密,釉面光亮柔润,有些则是同一器物而色调有别。实际上凡是美观的影青色,胎同都洁白,反之,都呈现灰调,成为灰胎。这与控制窑炉温度的技术有关,也是南宋时期碗坪仑窑上层与下层釉色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南宋时期碗坪仑的装烧工艺,基本沿袭旧制。从使用的窑具看,除了垫柱和涩圈仍然使用外,伞状窑具消失,而匣钵和支圈则得到较多的使用。这种“支圈覆烧法”装饰工艺的应用,在南方也是较早的窑址之一。这种工艺大概都是来源于北方的定窑,但由于支圈和匣钵都存在着技术上的问题,屈斗宫窑使用数量有了增加,可质量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虽然如此,仍不失是向提高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