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碗坪仑窑瓷器装饰花纹,由于民间素面粗瓷的增多,盒类瓷器的少见,北宋时期繁盛的牡丹、莲花、菊花、卷草、鱼、鸟等图案已不见,常见的仅有划云纹、细条纹、直线纹、划莲瓣纹、水波纹、菊瓣纹、印仰覆莲瓣纹、云水纹、弦纹、蘸叶纹、云涡纹、划不规则和斜方格纹、篦纹筹十余种。除花纹之外,还发现不少用毛笔蘸釉在碗内写的字,行书体,呈褐釉色。有“藏”、“永年”、“浔”、“大”、“张”、“茂”、“林”、“正”、“得”;在盘内发现有“林”、“三”等,多数可能是工匠的姓或名字。这一时期与北宋时期相比,文字数量明显增多,用笔书写比较简便,较北宋时在印模上刻写,而又翻印在器物上成为反书,妨碍认读的文字相比,显然是一进步。这些文字与北宋时“张家造”等标记,似有相同的意义。
这一时期装饰花纹的风格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花纹的装饰部位,多数装饰在碗盘的内面上,部分碗的外壁下半部饰有莲瓣纹,壶和军持是装饰在腹部和肩部,瓶则是以通体装饰为主。其装饰风格简疏草率,在图案设计上有的仍采用了北宋时的构图方法和题材,但是缺少北宋时代那种流畅活泼的神韵。图案化的仰覆莲瓣纹装饰花瓣匀称,排列整齐,似嫌呆板。此类纹饰的增多,应与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关。
南宋时期的碗坪仑窑也是龙窑,仅存一座,首尾均遭破坏,亦无法知其全貌。中间一般残长12米,最高处2.6-2.8米,壁高约0.25-0.3米。窑床前低后高,呈10°的斜坡状。从碗坪仑窑址上层出土物的烧制情况看,上层出土器物中不乏精品,但仍是废品居多。有的因烧结变形而粘连,有的釉色透明而器变形,有的则是口沿烧裂,生烧的现象仍较普遍。这都与窑炉坡度过缓,影响了窑炉升温和热气体的正常流动,导致气氛和温度的波动,致使窑炉烧制质量下降。综上所举问题以及瓷器出现的不同色调和变化,都是由这种原因造成的。
以上情况表明南宋时期德化窑在脱离初烧阶段以后,瓷器的特征与风格发生不少的变化,但是由于窑炉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整体烧造水平还没能显著的提高。
公元1279年,南宋亡。蒙古贵族迅速统一了中国,德化窑也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