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泉州教育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明代泉州教育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兴社学和义学。社学是民办形式,大多数是热心的乡贤出资出力创办的。因为这种办学形式,正好与当时明王朝所强调的相一致。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 1375年)“宣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大明会典》卷七十八)。同时,“其有俊秀者,许补孺学生员”(嘉靖《惠安县志》卷九)。所以,在有明一代,泉州科举登第者,仍然不乏其人,而且在哲学、文学方面的人才也出类拔萃。

  乡贤兴学,在泉州已经蔚然成风,历代都有可称道者,到了近代,此风仍保持长盛不衰。特别是广大华侨、华人在家乡兴学,已经成为他们报效桑梓的一重要表现。华侨在家乡捐资办学很多,几乎所有侨乡的学校,都得力于华侨之资。同时,华侨在侨居地,也把家乡办学的模式,搬到侨居地兴办华侨学校,还聘请家乡的教师教授他们的子女,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泉州海内外乡贤兴学的精神仍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四、学者讲学

  学者讲学,是泉州教育的一大特色,使泉州教育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学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著述甚丰。宋代泉州的一些郡守,有不少是进士出身的大学士。他们本身就是知名的学者。在泉为官,为了推行他们的德政,便把教育作为自己的急务,在公务繁忙之中,都拨冗讲学。被泉州推为六贤守的蔡襄、王十朋、真德秀、胡器、尹宏、欧阳复,都具有这个特点。二是一批学者不但勤于著述,而且进行传道,把教育与研究结合起来。如朱熹、蔡清、张岳、李贽、何乔远等。他们创办书院,招收生徒。尤以蔡清是一代的易学大师,当时远近学子,千里投师,从之如云,其中不少名家,如陈琛、林希元、张岳、苏汸等,有七八十人之众,著《易》百部,时称“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建立了清源学派,其中最有名的被称为“清源二十八宿”。宋明两代,泉州建立许多书院,都是他们的“讲学之所”。这样的讲学活动,便把泉州的教育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这些学者讲学,既进一步普及了教育,在社会上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又在普及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从总体上提高了泉州教育的地位。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