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教育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作者:许 在 全
我国封建社会以儒立国,以道觉民,尊孔重儒,把教育摆在崇高的地位,这是一个无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可是,每一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发展,恐怕还必须作具体的分析。
泉州教育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估不一,远未取得共识。古代泉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大部分居民是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自中原迁徙而来的。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可是,泉州何时确立教育的重要地位,如何发展,还须做一番认真的探讨。中唐之前,泉州社会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文人耽恋家乡“山泉禽鱼之乐”,“不求科举应试”,“自大历纪年,犹未以文进学者,满门终安,富贵寂寞,我里曾无闻人”(林蕴 《 泉山铭》),对教育仍不重视,所以,中原士人讥之“闽人未知学”。 应该说,这个时期泉州的教育在社会上还未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福建泉、漳、汀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李锜,移建府学于城南兴贤坊,请礼部员外郎、唐代文学家独孤及作《新学碑》。福建都团练观察使常衮等开风气之先,在福建和泉州倡学,鼓励学子上进。洪迈《容斋随笔 》记载:“唐世于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采访处置使,治于所部之大郡。既又改为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道使。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访察善恶,举其大纲。然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群。”(《容斋随笔・三笔・唐观察使》)。享有如此威权的人物出面倡学,对于泉州教育的崛兴,自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学碑》中有一句“鳗胡之缨,化为青拎”,语带轻鄙,对于泉州学子也有很大的刺激。他们感到很不服气,认为闽人文化虽然落后,但是读书人不至于粗野没有文理。于是,他们结志攻文,在常衮的奖励下,奋志力学。这个时期,林蕴弟兄便从自己的家乡莆田(时属泉州管辖)尊贤里北螺村出来,在莆田县东北十五里的澄诸山买了一块地,兴建一所澄诸书堂,努力攻书。欧阳詹也离开家乡,从晋江迁居莆田,亦在县北二十里买了一块地,建了一所福平书堂。从此,他们过往甚密,互相砥砺,互相切磋,学业大有所进。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