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泉州教育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三、乡贤兴学

  泉州各级官员重视教育,建立规模比较宏大的府学、县学,“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明史》卷六十九)。各地还纷纷兴办社学、义塾,“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大明会典》卷七十八)。在民间办学中,泉州还出现其他地方所没有或者少有的办学形式,例如宋代的“宗学”和“蕃学”。宋代的“宗学”,因为南宋时期,赵宋王朝为了避乱,把“南外宗正司”南迁到泉州。为了教育皇家子弟,他们自办起学校,我们权且称之为“赵氏宗学”。虽然这种学校只限皇家子弟人学,但其规模不小。因为地方政府办的府学、县学,生徒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学子不能进入府学、县学。而这种学校是皇家所办,只要是皇家子弟,均可入学。所以,有时生员达二三千人,超过府学、县学的规模。不要以为这种学校是皇家子弟机构,教育质量一定不好。他们仍然订立严格的规范,“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太学,当延明师诲”,“子弟年十六以上,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论大义,粗和礼义之方,然后为之冠”,“子孙器识可以仕者,须资勉之”。又规定“祖宗广储书籍,以惠子孙,不许假人,以致散逸,须各识卷首云:‘赵氏书籍’。如有不才子孙以之散鬻与人及假借于人而不宝惜,皆为不孝”。这是泉州教育的特点。因为宋代的泉州港是世界大港,大量的阿拉伯人来泉贸易,而且流寓于泉,他们有其独自居住的地方,称为“蕃坊”,置有蕃长,自己管理自己。他们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也创办学校,所以也可以称之为“蕃学”。“蕃学”除了传授他们自己的文化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汉文化,而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有的学习相当有成绩,如蒲寿晟,不但科举成名,而且还是一个诗人。这些都增加了泉州教育的丰富内涵。泉州办学的形式很多,对泉州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明代,泉州的教育很普及,“儿童诵读声闻于道,士挟一经,俯首鉥心 …… ”(《闽书》 卷三十八《风俗》)由于乡贤兴学,民间办学,形式多样,因而教育的覆盖面迅速扩大,“今闾阎山海之间,家诗书而户业学,即式微贫贱之极,亦以子弟知读书为荣。故泉中冠裳之士,往往发自寒薄”(《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特别是晋江,“十室之内,必有书舍。保贩隶卒之子,亦习章句”(《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在这种教育的培养下,穷苦子弟得以脱颖而出,出人头地。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