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泉州教育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读书期间,泉州学子不但勤奋力学,而且磨砺意志,立下高远的志向。林蕴常以唐朝的名士张九龄和陈子昂自比,说:“张令公出自韶阳,陈拾遗生于蜀都,我以况彼,彼亦何人?”用以鞭策自己。唐德宗贞元四年( 788 年)林蕴以明经及第,授集贤院校理,六年迁侍读学士,七年兼史馆修撰。同年,其二兄林藻以词赋擢进士。贞元八年,欧阳詹与韩愈擢进士,同登“龙虎榜”。这个时候,闽之学子才崭露头角,引起中原士人刮目相看,欧阳詹被后代称为“闽文之祖”。林蕴在《泉山铭》中对这一时期泉人学子的表现和成绩作这样总结:“三十年内,文星在闽,东堂桂枝,折无虚岁。”林蕴、林藻成名之后,联袂返乡,途经浦城梨岭之时,题诗一首:“昨向岭头题姓氏,不穿杨柳不言归。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

  由于泉州“文风日长,多士如林”(《泉州府志》卷十三《蔡清记》),人们对于教育就更加重视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逐渐繁荣,唐五代时期的倡学、兴教,泉州才把教育摆上重要的位置,自此办学之风日盛,保持长久不衰,泉州的教育在社会上才享有祟高的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官员倡学

  泉州历代的郡守都比较重视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有很大的功能,“以兴文治.以隆风化”。从唐大历年间李锜、常衮等人开始倡学,历代郡守都把倡办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大力修建学校,他们认为“学校不修,太守之责也”(《泉州府志》卷十三)。泉州学宫建于何时,何人所创,史无明确记载。从《 蔡清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条信息:“旧志云:创自五代以前,今亦莫详其为何时,何人所创矣!历宋而元泊我朝,修建不一,各有记载”(《泉州府志》卷十三的《蔡清记》)。这条资料说明,泉州建立学宫很早,是在唐五代以前,而且建立之后,历代都很重视,不断修葺、扩建,逐渐完善。唐末五代,中原纷争,泉州偏安于一隅,中原官宦、高士接踵南来,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建招贤院迎置之。一时名士济济,大建学校,以教生徒。在封建社会里,儒学崇高的地位,对府学极为重视。因为这个地方一来是培养人才的学府,二来是作为尊孔祭祀之所,三来又作为风化教人的中心。所以他们把这样的地方奉为神圣。特别是泉州,对于府学的修建,“前有作者,后必响之,莫敢废也”(《泉州府志》卷十三戒从学校一》)。所以,泉州的府学“举八闽之学宫,未有若是之胜者矣”。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多,《黄河清记》:“泉郡学甲于天下,盖极其仪尽其制,备天下之所未备。”明代著名文学家王慎中说:“泉州儒学,其地据郡之兑方,最胜而广裹,先师之庙,明伦之堂,巍栋华宇,甲于闽中。”《洪承畴记略》:“予温陵名邦也,理学文章,籍籍于世,而学宫实陶淑之地,人才藉兹以蔚集,人文藉兹以化成。”在封建社会里,学宫修建的程度,规模的大小,往往是衡量官员德政、教育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历代官员都将其作为自己的职责。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