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泉州教育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二、学子力学

  社会进步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涌现,关键在于教育。泉州之所以能够成为“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就是因为教育对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唐代以来,泉州的人才如蛟腾鹊起,频频而出,群星灿烂。自唐贞元八年(公元 792 年)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 年)的 1100 多年间,登科举,载志书的人物多达 6000 多人,其中进士 2473 人。学术、文章、勋业、气节诸多方面,代有才人,各领风骚。

  唐建中贞元间,欧阳詹登上龙虎榜前后,继踵登第者就有林藻、蔡沼、陈诩、邵楚苌、许稷;举明经者有林蕴、林著、林荐、林应等。确实是“三十年间,文星在闽,东堂桂枝,折无虚岁”。这批文人学士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学子纷纷向学。同时,这批文人学士还写了很多的著作,虽然散佚不少,但有志足征者还有二十多集。欧阳詹的诗,许稷的词,在全唐诗中占有一席地位。不但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光彩,也为地方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地位的急剧上升,从上郡升为望郡,并一跃而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这个时期,泉州正处于鼎盛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更为迅速,催发的人才也更多更好。登科举的进士就有860多人,在这些人士中,状元及第的有二人,拜相的有十人之多,名宦乡贤,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出类拔萃。这个时期的著作如雨后春笋,十分宏富,有 412 集,3200多卷。其中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苏颂著的《新仪象法要》,可谓划时代的杰出之作。其他如吕惠卿著的《新史吏部式》、《县法》,梁克家著的 《三山志》,赵汝适著的《诸蕃志》等,都是传世不朽之作。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