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外遷及其語言文化的流播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二
隨著閩南人向四面八方擴散、外遷,其閩南方言和地方民俗文化也向省內外、海內外廣泛流播、傳揚,而且代代相傳,綿延不斷,為我們民族社會多彩文化的弘揚,增添了光輝。
學者們早已注意到,閩南人大批外遷之後,一方面傳播閩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特產,包括農業、手工業和貿易經商的技藝、商品。另一方面也把閩南方言、民諺、民謠、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等等帶到外遷地區和國家。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材料不少,這裡僅就方言文化詞彙、民諺、民謠和民間信仰文化等的流播作些闡述。
(一)閩南方言中富有特色的基本詞彙和地名詞的流播
在閩南人外遷的地區,閩南話依然被保存、流傳下來,成為社會的主要交際語。儘管在漫長的歲月裡,它要受周邊異方言的影響,但不論台灣,潮汕地區,海南島或浙江的平陽,江蘇宜興的閩南人城鎮、村莊裡,人人依然用閩南話進行交際,稱太陽為“日頭”,天亮為“天光”,房屋為“厝”,清早為“早起”,下雪為“落雪”,下雨為“落雨”,冰棍為“霜條”,肥皂為“雪文”,手電筒為“手電”或“電火”,眼睛為“目周”,肩膀為“肩頭”,走為“行”,跑為“走”,公雞為“雞公”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閩南話中富有特色的地名文化詞也廣泛流播到外遷地區。這方面,表現最突出的是台灣。
在台灣,有的地名直接沿襲閩南地名,以顯示思親念祖之情。如:在台中有“龍溪”地名,台北、嘉義有“南靖”、“長泰”地名,在台南有“詔安”,在南投有“平和”,在雲林有“泉州”,在屏東有“南安”,在彰化、雲林有“同安”等等。
在台灣地名中,還沿襲用閩南地名中常用的“埔”、“坑”、“厝”、“寮”為地名文化標誌詞。
台灣地名中,帶“埔”地名有數百處之多,如牛埔、草埔等等。帶“坑”的地名,僅台北縣便有260多處,如麻坑、粗坑等等。帶“厝”、“寮”的地名也多達數百處。有帶姓之厝,如林厝、何厝、劉厝、許厝等等;還有帶籍貫之厝,如嘉義有“泉州厝”、“興化厝”等;此外,還有其他多彩命名,如彰化的“粉鳥厝”、台中的“卞馬厝”,基隆的“七分寮”、台北的“貢寮”、高雄的“鴨母寮”等等,這些地名,顯示閩南地名文化的思親念祖宗族情懷在台灣的流播。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