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閩南人外遷及其語言文化的流播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在福建境內,閩南地區是指分布在福建東南沿海,戴雲山脈和博平山脈之間的地帶。它主要包括:廈門、金門、同安、泉州、晉江、南安、安溪、惠安、永春、德化、漳州、龍海、長泰、南靖、華安、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岩、大田(屬漳平)、尤溪等23個縣市,擁有近一千萬人口,是福建最大的方言區。

  閩南方言區以廈門、泉州、漳州話為核心,廈門話為代表。在歷史上,閩南這些地區有密切聯繫,但在今天的方言口語中,卻存在許多顯著的差異:如龍岩,在唐代以前稱“新羅”,初屬晉安,後隸南安。唐代又歸屬漳州。其歷史關係很深。今天的龍岩話雖以閩南方言為基礎,但也深受客家話的影響,口語中消失入聲韻尾,詞彙中吸收許多客家方言詞。又如大田,處於閩南和閩中方言交叉處,歷史上歸屬永春州,它在泉州腔的基礎上,受永安話的不少影響。

  在閩南方言區相鄰地帶,最突出的有莆仙地區。從地理和歷史上看,莆田、仙遊與閩南地區關係十分密切,它處於戴雲山余脈的閩南沿海地帶,歷史上曾歸屬泉州府統轄。它早期通行閩南方言,在語音上,其文白異讀與閩南話基本一致。不過,在今天的莆仙地區的口語中,吸收許多福州話的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聲母,這與它處於閩南和閩東的交界處有密切關係。莆仙方言可以說是獨立的方言,也可以說,它在歷史上曾是閩南方言的次方言。在我們闡述歷史上閩南人外遷時,莆仙人被作為歷史閩南人範疇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歷史上,尤其是唐宋以來,福建省人口增長最快、最多的是閩南地區。

  唐代,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述,唐代天寶元年(西元742年)泉州4縣(含莆田)160, 295人,漳州3縣17,940人,合計17萬8千多人。

  宋代,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據《宋代地理志》記述,泉州7縣、漳州4縣、興化(莆田)3縣合計36萬多戶。如果每戶以5人計算,此時的閩南人口已驟增到180萬人,這相當於唐代人口的10倍。

  閩南地區一向物產富饒,經濟繁榮,人丁興旺。但地狹人多,生活矛盾重重,必然出現人口大量向外遷移的現象。從宋代直至元、明、清,閩南人一批又一批地向外遷移,其歷史外遷的路線主要有6條:1、向廣東及海南外遷;2、向台灣遷移;3、向浙江、江蘇遷移;4、向江西、四川等地遷移;5、向省內其他地區遷移;6、向東南亞諸國外遷。下面,我們分別闡述歷史上閩南人外遷的簡況。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