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种宗教汇总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伊斯兰教
公元622年,麦加古莱西部落人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三字的含义是皈依、驯服、和平,伊斯兰教徒通称为“穆斯林”,奉安拉为宇宙万物之间唯一真神,以《可兰经》为唯一经典;主要教义是人死后都要受到审判,善良的人会复活,歹恶的人入火狱;相信一切都是安拉事前安排好的,要求穆斯林坚定信仰,多行善事,勇敢捍卫安拉之道。
八世纪时伊斯兰教已经在欧、亚、非三大洲流行,成为世界一大宗教。穆罕默德曾经这样训示穆斯林:“你们去寻求知识吧,即使远在中国。”由此,在唐武德年间(618~628年)便有四大贤徒最早来中国传教。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谒储和四贤我高士传教泉州,他二人死后葬在泉州城外东南灵山上,“夜光显发,里人惊异”,信有圣灵,所以称为“圣墓”。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性大港,城内胡商藩贾云集,寓居在南门一带的外国人“数以万计”。阿拉伯人还在泉州建造伊斯兰教寺庙,有艾苏哈卜寺、清净寺、也门教寺、穆罕默德寺、纳希德重修寺和无名大寺等,这些伊斯兰教寺也是穆斯林商旅的社会中心。自唐至元,许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因长期住在泉州,在生活上和文化上与汉族人民相互影响,有的与汉人通婚,“有从妻为色目者,有从母为色目者”。他们的混血后裔,既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的宗教习俗,又吸引了喊民族的风尚,到元、明二代,便形成一支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要血缘关系的回回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朱元璋推翻蒙古族的统治,建立明朝,寓居在泉州的外国人受到强烈冲击。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他们的后裔,纷纷改用汉姓,隐瞒身世来源,流散到各地避难。有的远徒到江苏、浙江和陕西等地,有的散居在闽南各县。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发布敕谕,允许蒙古、色目人恢复原来族籍,又采取对外交好的政策,派遣郑和下西洋,国内排外风潮遂告平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又与汉民族和睦相处,绵延不绝。时至今日,泉州还有阿拉伯和波斯后裔三万余人,最大的一支是惠安白崎乡郭姓回族一万人,他们的祖先是元朝拜中书省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追封咸阳王的赛典赤*瞻思丁。长期以来,泉州的阿拉伯和波斯后裔受到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护。他们的宗教仪式、婚姻丧葬、节日活动、饮食起居等生活风俗,都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回族风情。
自唐初到元末,阿拉伯人与泉州足有七百多年的因缘,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内容的阿拉伯文化,也在泉州留下了光彩照人的史迹。北宋年间建造的清净寺,是中国的一座最古老、最宏伟的伊斯兰教寺。位于泉州东郊的灵山圣墓,一千三百多年来受到历代政府的妥善保护,使得前来瞻仰的阿拉伯朋友深为感动。近半个世纪来,在泉州多处阿拉伯墓葬区出土的二百多方十三、四世纪的、刻者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的伊斯兰教徒的墓碑和石墓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独居全国第一,使得国内外学术界惊喜不已。“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这许多带有异国情调的石刻遗物,引起人们对那一段富有神气色彩历史的回想,它是中阿两个民族伟大友谊的实证,弥补了中外历史文献之不足,不仅牵动了阿拉伯朋友的宗教感情,也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人民之间联接了历史和血缘的友好桥梁。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