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宗教 > 正文
泉州多种宗教汇总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僧人造桥

  宋元时期泉州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运输需要,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造桥热潮。据说《泉州府志》所载有名有姓的一百多位造桥人中,有四十一位僧人造桥七十四座,其中十大名桥(洛阳桥、安平桥、东洋桥、石笋桥、顺济桥、普利大通桥、玉澜桥、苏埭桥、乌屿桥、下辇桥)有八座是僧人修建或参与董事的,成为泉州特有的现象。僧人造桥最多的是南宋末年至元初的惠安白沙寺僧道询,一生修造大小桥梁两百多座。他所建造的惠安峰崎青龙桥、獭窟屿桥、晋江登瀛桥、清风桥、乌屿桥、南安的弥寿桥、通郭桥等,都是著名的工程。就乌屿桥(又名凤屿盘光桥)来说,分“一百六十间(桥下疏水孔道),长四百余丈,广一丈六尺,是桥与洛阳桥海中相望,如二虹然。”其次是元僧法助修造的适南桥、御亭头桥、下辇桥、泸溪桥、拓海迳石桥、马山桥、结?福利桥、云梯桥等桥梁,其中下辇桥长六百二十间。安溪的谷口桥、双济桥和南安的从龙桥都是他留下的功德。泉州开元寺僧了性建造晋江安济桥、安溪龙津桥和泉州龟山桥等。他的徒弟僧守净建兴化军安利桥、延平可渡桥、武荣(南安)金鸡桥。因造长桥而著名的有僧大同造惠安琼田延寿桥,“架梁一百二十九间,长二里许”;僧仁惠造玉澜桥,跨海卧波,长千余丈;僧守徽造苏埭桥附小桥一百六十间,总长二千四百余丈,合十五华里。北宋蔡襄造洛阳桥,董理工程的是僧义波和僧宗善;南宋给事中江常造普利大通桥,董理工程的是僧智资。元僧介胜重建武荣金鸡桥,支费钜万,全由他一人捐助。

  佛教提倡慈济方便,普济众生。宋元时期泉州众多的出家人,把修桥铺路看作是一种无量功德,“建此般若桥,达彼菩提岸”,成为出家人求取涅磐的途径。所以他们不辞辛苦艰辛,奔走四方,虔心募化,身体力行,造桥搭渡,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闽中桥梁甲天下”,出门人造桥的功绩不可磨灭。

  造像文物

  自隋唐至宋元,泉州佛教昌盛,寺院林立。僧俗信徒为了佛法不灭,金刚永固,象教不坏,表相仰止,在数百年间不断地利用花岗岩石和金属土木材料,雕塑了许多佛菩萨造像,摩崖石刻和经幢浮屠,蔚为大观。晋江安海龙山寺,大殿上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创刻年代不详),是用整株樟树雕成的,高4.2米,工艺精巧,端丽堂皇,是闽南最大的木雕菩萨。现存承天寺的七宝铜铸阿弥陀佛象,高2米,是隋代的作品。泉州百源庵有清代铜铸的佛菩萨神将十五尊,所以又名铜佛寺。泉州开元寺藏经阁内,还有一尊只有拇指那么大的释迦牟尼苦行象,赤膊袒身,瘦骨伶仃,但是面现笑容。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五方佛各高6米,雍容雄伟,静穆慈祥,虽经后代修塑,仍然保持唐代风采,是泉州泥塑佛像的代表作;殿后安详慈悲的圣观音和跃跃欲动的十八罗汉,在同类造像中艺高一筹。五代陈洪进在南安九日山倡刻石佛一尊,高4.5米,袒胸趺坐在莲花座上。泉州北郊清源山的赐恩岩上有北宋元佑年间雕成的白衣观音和瑞象岩上的释迦牟尼像;弥陀岩上阿弥陀佛立身象,碧霄岩摩崖上的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华严三圣”。都是元代的作品。此外,晋江西资岩有南宋绍兴八年建的大佛寺,依崖壁而建的大殿有浮雕立佛三尊,寺后山顶崖壁上,右刻踏龟玄武,左镌坐鲤观音。这是佛家把道家所奉的真武大帝,演化成一位辞去王位的太子,在武当山修行四十多年,最终皈依佛教的作法。晋江县东石乡南天寺(又称石佛寺)大殿崖壁上,有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镌刻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三圣”的坐象,各高6米;寺外右首大石上有“泉南佛国”四个大字,每字高广6尺,据说是南宋乾道年间泉州太守王十朋的题刻。永春魁星岩绝壁上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三尊佛菩萨石刻造像,创刻年代不详。德化九仙山弥勒洞有石雕弥勒一尊,高2.7米,宽3米,袒胸露腹,笑口常开,从风格上看是宋以前作品。其他如南安榕桥开化洞、天柱岩,官桥龙水乡和石井狮子山,也有释迦牟尼或阿弥陀佛的石刻造像。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