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从外来语现象看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汉唐的外语借词以宗教文化为主,这是因为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泉州曾极为盛行。泉州话表示“中意”的“百八”源于佛教(念佛计数的数珠,以108颗为上品);泉州话表示命运多舛的“业”、“业命”源于印度古梵语karma(佛教称恶因为“业”);泉州话形容人“凶狠、蛮横”的“牛头狱卒”源于佛教(“牛头狱卒”为阴间的鬼卒)。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泉州话中最早的外语借词“菠伦”系源于古国名palinga(即今尼泊尔)。据《唐会要》记载:菠菜是唐太宗时由尼婆罗国输入中国的。

  宋元的外语借词以商品文化、饮食文化为主,大都带有东南亚文化的色彩。如借自印尼--马来语的“镭”(duit,铜板,钱)、“雪文”(sabun,肥皂)、“洞葛”(tongkat,西式拐杖)“加暴棉”(kapok,木棉)、“罗(面包)”(roti)、“烛龟蜡”(cokelat,巧克力)等;借自菲律宾他加禄语的“帕叟”(peso,钱)、“达马哥”(tabako,吕宋雪茄烟)、“甘仔得”(kamati,西红柿)等。

  近代的外语借词以体育文化、商品文化为主,较多来自英语。如“锦”(game,量词,局)、“昔”(shoot,投篮)、“斐叟”(whistle,哨子)、“懊赛”(ouside,由“球出界”引申为坏、糟)、“摔”(shoot,挥枪射击),“拾八”(spanner,扳手)、“玛绢”(machine,缝纫机)、“摩托赛驾”(motorcycle,摩托车)等。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出租车)、“呼机”(call,无线电传呼机)等等。这个时期的外语借词虽然为数相当多,但是却最缺乏泉州的地方色彩,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是从港澳、广州等地辗转流传过来的。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