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从外来语现象看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以上词语,若不看声调(日语有轻重音,没有声调),日语音与泉州音几乎完全相同。我们可以举出这么多的例子,足以说明,以上的同音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实际上,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日语中单词音读与泉州话音接近且有整齐对应规律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难怪学过日语的泉州人,都有这种感觉:泉州人在记忆日语单词的发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周振鹤、游汝杰先生一方面肯定,“中日之间的来往,一是直接通过海道……海道在中国一方是以江南地区为终端”,③“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日本和中国南方的文化交流是相当频繁的”;④ 另一方面又断言:万叶假名与闽南方言存在着音韵系统上的内在一致性,“并不表明闽南地区在8世纪以前与日本有直接交往,因为那时闽南一带还很不发达”。⑤ 对周振鹤、游汝杰先生的后一种看法,我们不敢苟同。要了解8世纪前后闽南一带是否发达,应该首先了解泉州的海外交通史。

  林金水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汉族先人入闽开发,福建海上交通日益发展。唐五代时期,福建贸易港兴起,福州、泉州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唐中叶西域交通受阻,海路交通日显重要,这为福建通过海路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使福建呈现出‘外域诸番,琛尽不绝’的繁荣景象。这时期福建与东亚、东南亚,以及印度等国的海上交通日益加强,所谓‘市井十洲人’、‘船到城添外国人’,正是当时福建对外贸易繁荣的真实写照。日本、朝鲜、三佛齐、印度、大食等国的商人和僧人,纷至沓来,成为福建与这些国家文化交流的沟通者。”⑥庄为玑教授指出,“南朝,印度高僧来泉州译经,并从泉州乘船回国,则泉州已经与印度发生联系,可见史书已记载泉州开始对外交通了”;⑦“隋唐时期,波斯、阿拉伯人大量东来,争取地方的海上霸权。……至元和年间,泉州人口,竟超过福州、建州,而升为上州,这和当时泉州对外交通的兴起,应有联系”。⑧ 此外,中阿(拉伯)文化交流的宗教史迹--灵山圣墓(唐武德二年,即623年)、中印(度)文化交流的宗教史迹--开元寺(唐垂拱二年,即686年)都表明隋唐时泉州的海上交通及经济文化都已比较发达,而不是“还很不发达”。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