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从外来语现象看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比较而言,泉州话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会更直接一些,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国家中带有闽南地方色彩的方言借词特别多。这是因为,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泉州人漂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他们不仅带去了泉州一带的地方特产,也带去了泉州的方言、文化,对当地的语言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印尼--马来语中,有hia(兄:哥)、kipsio(急烧:药罐子)、tenga(中仔:中间)、lamsam(滥糁:随便)等;在菲律宾他加禄语中有tokwa(豆干:水分比豆腐少的豆制品)、caipo(菜脯:萝卜干)等(李如龙教授的《福建方言》第四章第二节“闽南方言与印尼、马来语的相互交流”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可以参看)。

  泉州话对英、美等国语言的影响少一些,主要集中在茶叶、龙眼、丝绸上。如:tea(茶)、congo(u)(功夫茶)、oolong(乌龙)、souchong(小种)、longan(龙眼)、silk(丝)。屈指可数的几个泉州话借词,却充分体现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闽南地方特产在对外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当然,语言的交流与接触是双向的,泉州话在输出的同时,也从域外输入借词来丰富自己。泉州话中特有的外语借词,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四个时期:汉唐、宋元、近代、当代;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宗教、商品、体育和饮食四个方面。时间和内容二者结合得很紧,不同时期的外语借词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