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高甲戏经典剧目的音频在耳边回响。在村里徜徉,到处都可以触碰到高甲戏元素。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戏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的发祥地。这里也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一部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段“梦里戏里岑兜”的剧目在这里展开。
岑兜户外戏剧主题博物馆一角
明末至今,融合了南音、傀儡调和泉州民间音乐的高甲戏,走过了300多年的辉煌历史。高甲戏创始人——“戏祖公”洪埔的雕像立在岑兜村的中心位置。从前的岑兜村有“十家九戏”之说。到20世纪80年代,村里的高甲戏班还有近30个,这些戏班常年在外演出,远的到东南亚巡演,一出门就是一两年。
如今,在这个有着300多年高甲戏历史的村落里,每一栋老房子、每一块砖头都有着相当的戏份。在高甲戏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风俗至今可寻踪迹。村里创办的“闽南高甲戏发祥地——岑兜户外戏剧主题博物馆”,以高甲戏为元素,将村里的古厝进行原状保留及盘活,成为露天展示空间,以极具代表性的戏曲人物、闽南生活物件、戏曲配件等活态地演绎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岑兜村的历史和戏剧文化,并进行互动。
在这个户外戏剧主题博物馆里,选取岑兜村的10个点位作为“魅力高甲戏”主场馆,共分为序厅、缘起、兼容、发展、传承、传播六个单元展示。设计中深度融合“岑兜村史、高甲戏历史、物料就地利用、成本有效控制、展示形式新颖、呈现内容生动”的理想,以生动有趣、轻松诙谐、通俗易懂的普及形式,让游客可以尽享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在保护,也需要重传承。2015年,岑兜村只剩一个戏班,观众大多是附近的老人。2015年7月,岑兜村以特色文化进校园为契机,依托岑兜小学开办高甲戏传承班,传承班所有开支全部由岑兜村委会出资,聘请两位有资质的高甲戏艺人任教,学员由岑兜小学学生组成。积极调动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组织的高甲戏艺人,参与高甲戏的教育教学工作,传承班的开办得到家长及学生的大力支持。学校特别开设了高甲戏培训课,利用寒暑假、培训课及放学后的时间进行培训。岑兜小学高甲戏传承班至今已培训学员200多人,编排有《收水母》《海上视师》《秀英寻夫》《直入花园》《公子游春》《桃花搭渡》等多个剧目,自编自导自演的多场汇报演出,演出现场盛况空前,让人仿佛又回到岑兜高甲戏的鼎盛时期。传承班开办至今已培育出一批高甲戏新苗,其中8人分别考入剧团深造。除了本地学子,不少来泉务工人员的孩子也加入学戏的行列,或成为高甲戏的观众。
推动高甲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脚步一直在前进。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扩建提升高甲戏展馆、引进专业团队延伸户外主题博物馆配套产业;推进高甲戏文化研究,积极筹建高甲戏研究会,进一步整理高甲戏史料;成立岑兜学生高甲戏剧团,积极申报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资金,编排新戏,宣传传统戏曲保护成果,形成区域性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交流,争取举办高甲戏艺术展演,不断扩大高甲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在硬件提升的基础上,整合高甲戏传习所传习班、高甲戏新老艺人策划生成“百年高甲戏”沉浸式互动剧本杀游戏体验项目,助力“文旅+”建设,“百年高甲戏”沉浸式互动剧本杀游戏体验项目是首个非遗创意游戏项目,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兴体验。
这是南安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今年南安创新依托信息化技术,通过建设全国领先的区域文化、旅游、体育信息展示和全功能服务的“一站式”南安文体旅官方平台,为本地旅游文化提供线上环境,推动南安文旅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