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风俗 > 正文
闽南文化 光耀四海
发布时间:2013-05-26 来源:泉州晚报

著名戏剧家曹禺题词 (尤春成 翻拍)

   活态传承世界级文化遗产

在古代人类文明的记录方式中,音乐的记录和传世最难,泉州南音何以千年传承不灭?

南音是古代中原文化流传至泉州,与当地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现在泉州城乡的大街小巷,庭院广场,都能见到人们三五成群在弹唱南音。

“在闽南人的生命轨迹中,始终有南音相伴,无论是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还是喜怒哀乐的人生情感,南音都能抚慰人们的心灵。”泉州南音乐团团长吴少传说,南音中弥漫着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表达了闽南人一生的情感诉求,因此被一代一代地传唱着。

参加南音表演活动的人们互称弦友,弦友们自由结社、以乐会友,共同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乐社已成为南音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南音得以弘扬的重要载体。当今,500余个乐社遍布泉州城乡,其中晋江深沪御宾南音社已有381年历史。

泉州正式启动南音申报“非遗”以来,南音这一古老乐种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与众多音乐大家“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南音保持千年优秀的品格而不受污染,是绿色音乐,是绿色文化,是我们中国音乐的根,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发扬它!”2005年元宵期间,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率中国音乐学院的百名师生来泉进行“音乐寻根之旅”时说。

   三大传世古谱见证活化石

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闽南人千百年来世代传承、深受广大民众珍爱的音乐文化遗产。

在采访中,许多专家认为南音之所以千年传承不灭,除了乐师的口传心授之外,主要归功于它的记谱方式。南音所使用的乐谱是源于公元7世纪以前的“工乂谱”,目前只存在于南音之中。“工乂谱”是古代人类音乐信息录入技术的一大发明,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独特产物。

那么,现存有什么典籍古谱传世呢?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他说,近二三十年来,泉州有幸发现一部四百年前明代刊刻的戏曲弦管古本、两部分别于清中叶手抄和木刻的弦管指谱。它们都是当世孤本,无价之宝,它们的出现具有传奇色彩。

据介绍,明代三种戏曲弦管古本由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发现,是泉州戏曲弦管史上破天荒的大发现,意义非凡。其后,郑国权对三种古本的戏文和曲词一一进行点校,然后用龙彼得论文全篇(五章)的中译稿,连同全部书影及其点校本,合编为《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一书,于2003年出版。

另一部是海内外寻觅多年、难得一见的古谱《文焕堂指谱》,2002年却悄悄出现在台南临安路玉市上,幸而为成功大学的胡红波教授高价买下。我市有关方面立即与胡教授联系,商谈合作重版的意见。第二年《清刻本文焕堂指谱》正式出版,并作为泉州南音申报“世遗”的重要典籍附件。

第三部是钩沉而来的《袖珍写本道光指谱》。这部古谱为石狮吴抱负先生所珍藏。古谱发现后并经编校制作,于2005年底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