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风俗 > 正文
闽南文化 光耀四海
发布时间:2013-05-26 来源:泉州晚报

 

 

 

拍胸舞:东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解放前,古城泉州随处可见流浪的民间艺人三五成群,手持渔鼓,腰扎草绳,头结草辫,沿街舞蹈行乞。解放后民间舞蹈工作者多次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加工,使泉州拍胸舞继续传衍生息,保留至今。现今的《拍胸舞》则常以大型广场舞蹈的形式出现,表演风格开阔、明朗、热烈、欢快,队形变化有序,粗犷中透出美感,古朴中融入现代,因此又被称为“东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历史悠久,鲜明地保留了秦汉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和原始祭祀舞蹈的遗风,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泉州拍胸舞以“打七响”为基本动作,表演风格粗犷古朴,热烈欢快,诙谐幽默,自由活泼,妙趣横生,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使用、保留了泉州南音,并为宋元古老剧种梨园戏《郑元和》所吸收,极具文化研究价值。在泉州乃至闽南地区,举凡重大文化活动、集会庆典或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随处可见拍胸舞表演者的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前两年,我市成立拍胸舞蹈协会,加强泉州拍胸舞蹈的弘扬和推广,并频频亮相于重大文化交流平台。

泉州北管:“天子传音”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与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传,清光绪年初,刘永赖(别名阿九)与其父因船运盐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交易,并空闲时师从当地艺人学习民间音乐,擅长演奏所有北管乐器。清光绪八年(1882年)刘永赖等把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带到泉港,在泉港各地传习开来。同年,刘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的出游活动,其演奏笙声震撼听众,泉州府台申报上宪,赐予“佾生”,送入府学就学,并为其取艺名舞庭。从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学士推崇。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泉港曾拥有50多个北管教习馆,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北管乐队。期间,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台湾、东南亚等也有不少北管乐社。近30年来, 泉州北管乐队多次参加国际性、国家、省、市文化交流比赛活动,多次获奖,赢得广泛的赞誉。

泉州北管自清光绪年间传入泉港,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历代传承。其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优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享有“天子传音”之美誉。

相关链接

●国家级2项:泉州北管、拍胸舞。

●省级7项:泉州什音、笼吹、德化山歌、晋江深沪褒歌、踢球舞、跳鼓舞、火鼎公火鼎婆。

●市级14项:泉州大鼓吹、南安道教音乐、泉港打正鼓、泉港文管、永春闹厅、车鼓阵、十音(官桥)、英都大鼓吹、泉州道教音乐、德化三通鼓、山后五音吹、永春鼓坠舞、泉州跳鼓(凤坡)、火鼎公火鼎婆(南安)。

●县级12项:十番、安溪茶歌(褒歌)、献金锣、龙虎罩、什音、大鼓吹(安溪、洛江)、闽南民间小调、公背婆、家婆打、踩莲、彩球舞、踩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