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四普”战线动人身影:文保“铁娘子”带伤攻坚写担当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04-16

陈雅琳在“四普”中实地踏勘

“四普”队员们的足迹遍布山间田野、古村古镇

泉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已完成数据上传,进入审核审定阶段。一组组数据的背后,跃动着无数“文保铁军”的身影。来自南安市博物馆的“85后”文保工作者陈雅琳,在普查中不慎摔倒,导致骶尾椎骨折,仅休整10天便重返岗位,以“骨折不下火线”的坚强,诠释了基层文保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她坚韧的形象,成为泉州“四普”战线中动人的身影。

踏勘摔倒受伤 休息十日返岗

1989年出生于南安市官桥镇的陈雅琳,于2011年考入南安市博物馆。她从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修缮起步,深耕文博行业14年,逐渐成长为文保战线上的“多面手”。

2024年,“四普”实地调查启动后,她负责普查各项工作对接及材料整理、报送,在前期工作中全面梳理南安的不可移动文物清单,为普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作为普查队一组组长,她既要汇总各项工作进度材料,对接上级工作任务安排及资料报送,还要协调沟通乡镇工作人员,带领组员实地复查及新发现文物登记,以及统筹数据整理、系统录入。今年3月26日上午,在南安丰州狮子山遗址踏勘时,陈雅琳沿着砂石土路下山过程中不慎打滑,重重摔倒在一块岩石上。“当时感觉非常痛,尾椎像断裂了一样,站不起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当时,“四普”系统录入上传任务还剩最后几处点位未完成。“上传系统任务紧急,耽搁不得!”陈雅琳强忍剧痛驾车返回单位,将数据录入系统,一直忙到当晚10点,疼痛难忍的她才赶往医院挂急诊。最终,她被确诊为骶尾椎骨折。医生开出“卧床静养”的医嘱,但陈雅琳仅休息了约10天便重返岗位。为了适应伤情,陈雅琳将台式电脑、鼠标、键盘全部垫高,用站立姿势完成数据录入,经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实在痛得难受才到沙发上躺一会儿。

如今,陈雅琳的办公桌上备着两样东西:活络油和止痛贴。“南安文物数量多、任务重、时间急,我不能拖后腿。”她坦言,眼下是普查的关键时期,即便在家休养,心中仍牵挂着未完成的工作进度。

文保“铁军”攻坚  书写使命担当

陈雅琳的故事,只是南安“四普”战线上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关乎文化遗产永续留存的事业中,像她这样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身影还有很多——

技术骨干卢培峰身患腰疾多年,夏日高温下,他绑着医用护腰带,深入田野调查,创下南安市单日核查14处山地文物的纪录;

南安市重点引进人才、文博专业研究生兰小迪因肠胃疾病两次住院,出院后立即返岗,靠流质营养粉维持体力坚持工作;

队员林兆彬曾因食物中毒引发急性肠胃炎,下乡出发的前一刻尚在呕吐,他坚持带病作业;

转业军人黄伟强手持柴刀开路,带领队员穿越荆棘密林,操作无人机完成10平方公里的航拍任务,开辟出约30公里的深山调查路线,助力团队解锁多处被掩盖的古迹……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南安市“四普”工作队队长曾文国的话语掷地有声。从绑着护腰踏勘的背影,到荆棘丛中开辟的小路,再到深夜办公室的“母子灯”,无一不在诉说着队员们的坚守。这支无畏的队伍创造了单日核查19处文物的纪录,医用护腰、止痛贴,成了他们特殊的“工作标配”。而在“核动力驴”“铁人”等戏称的背后,是队员们对文保事业炽热且深沉的赤诚之心。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