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骨髻、鱼梳、发簪,戴上一圈圈鲜花……蟳埔女的头饰,不仅是游客头顶上“移动的花园”,更是当地勤劳妇女手中充满力量的“共富花”。
一段时间来,抢抓“簪花围”“蚵壳厝”等世遗文化“爆红”契机,市区两级妇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妇联关于促进女性创业就业的部署要求,把助力打造国家级非遗蟳埔女“簪花围”文化特色产业作为妇联组织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妇女群众的有力抓手,探索推动妇女创业就业与文旅产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及美好生活向往深度融合,助力千年渔村蟳埔形成“三个90%”,即文旅从业人口90%是女性,服务对象90%是女性,文旅收入90%是女性创造的生动局面。
创新“妇女帮帮团+”产业模式
女性创造九成旅游总收入
“天底下最漂亮的女孩都来蟳埔了,簪花的老手艺成了创业的金钥匙。”说出这句话的王丽钦曾是蟳埔社区的一名普通女性创业者。近年来蟳埔村的“爆红”,让大量游客涌入村庄,王丽钦循着这股热潮,请来留守在村里的亲戚妯娌做簪花师傅,开起了家族簪花围店,同时将汉服、马面裙等传统服饰引入造型搭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旺季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带动了家庭增收,节假日店铺日均收入破万元。
王丽钦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当地妇联组织通过建立妇女小组、簪花协会,以“妇女帮帮团+”产业模式,带动家门口就业1000多人次。为让创业就业更有底气,妇联加强联动培训赋能,对接人社、商务等部门,聚焦“簪花围”出圈后产业链发展缺人手、缺技术的“痛点”“堵点”,开展“簪花”、化妆、摄影、直播等培训,把技能送到人、把岗位送到户,仅2023年,丰泽区以“妇女帮帮团+”产业模式,开展簪花技艺、化妆摄影等创业技能培训50多场次,培训妇女2000多人次,参与蟳埔文创产品展示走秀、蟳埔簪花大赛等活动56场次,把妇女有效凝聚在产业链上,打通蟳埔妇女创业就业“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2023年,蟳埔村节假日日均游客人数超5万,全年旅游总收入超6亿元,村民银行存款增加2.4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翻倍,收入的90%由女性创造。
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发展
向全国传播非遗声音和文化
蟳埔媳妇蒋玲玲来自湖北,她与女儿黄馨怡以蟳埔女的形象陆续出现在《非常6+1》《向幸福出发》《一路书香》等央视、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各大媒体表演节目上。同时,蒋玲玲更作为“讲丰泽”宣讲团成员,向全国人民讲述蟳埔女文化、泉州非遗文化,致力提升对外招商引资和旅游文化推介。
蟳埔女的故事,入选全国“2024年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无限发展奇迹。整合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等多方力量为蟳埔妇女就业服务注入优质的资源、多元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心,带动更多妇女投身文旅产业,助力非遗技艺焕发时代新姿。在这个三面环海的小渔村,去年一年内“簪花围”“摄影”“文创”商家猛增至200余家。
不仅要“会讲故事”,更要“讲好故事”。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发布全国首个非遗团体标准《蟳埔女习俗“簪花围”服务规范》,推动制定“簪花围”行业规范经营、蟳埔“大裾衫、阔脚裤”民俗推广等13条邻里守则,搭建社区“娘家人”议事会、参事会等平台,带动妇女注册蟳埔、簪花围商标、版权,形成内部自律机制和可复制可推广“样板”,以标准化引领和支撑“簪花围”文旅巾帼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妇女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女性力量。
全力推动“网红”变“长红”
赋能蟳埔妇女创业就业
“在成为‘网红’之前,我们做一次簪花围40元,现在依旧如此。”泉州蟳埔女文化传播大使、丰泽区三八红旗手黄丽泳表示,簪花围这么火,是大家一直的努力,它承载的是让千年渔村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和力量。为了让“网红”变“长红”,黄丽泳在经营好两家簪花围工作室以及相关文创摄影基地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版权开发,由她创作开发的晴天姐姐蟳埔女文创系列产品正在筹备中,希望用文创产品继续讲述蟳埔文化故事。
在更广阔领域,为帮扶蟳埔女创业就业,切实推动“网红”变“长红”,妇联等部门多措并举,加强扶持与引导,从创业就业扶持、文化保护、环境人居等方面构筑起“长红”的基石。
积极发挥妇女和家庭在改善人居环境中的独特作用,发动妇女参与保护修复历史文化建筑25处,采用蚵壳厝、青草石、水滴兽、朱草碧花等民俗特色布置庭院,最大限度还原千年渔村蟳埔村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和力量,“串点连线成片”带动整个蟳埔民俗文化村的环境建设,让家园更幸福、乡村更文明、社会更和谐。
此外,为加强金融赋能,聚焦蟳埔妇女创业融资需求,市妇联联合省农信联社泉州办事处出台金融政策礼包,推出“巧妇贷”“鲤福贷”等专属服务,单列15亿元专项信贷资金,利率下调30个基点的优惠,累计提供创业贷款30多亿元,新增巾帼示范基地、巾帼文旅项目授信1个亿,让女性创业更有“底气”。
下一步,市妇联将持续在搭建平台、拓展渠道、优化环境、树立典型上下功夫,实施巾帼创业就业促进行动,为女性群体提供精准有效服务,帮助她们实现高质量创业就业。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