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彩礼归于“礼” 让爱轻装上阵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5-22

刚刚过去的“5·20”是一个爱意满满的日子,有不少人选择在这一天走入婚姻的殿堂。一场婚礼中,“彩礼”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是礼仪之邦,彩礼自古就有,源于传统结婚习俗中的“三书六礼”,本为彰显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也代表男方对女方的尊重。然而,一些地方彩礼出现异化,“礼”的本质退化,“财”的特性凸显,形成攀比之风,让本应代表祝福新人的“婚礼”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寓意,甚至将不少适龄青年挡在幸福婚姻的大门外。

自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先后5次点名“高价彩礼”,对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提出工作要求。遏制高价彩礼,让彩礼回归“礼”之本,让婚姻重归爱的本质,需要从个人到家庭,从城乡社区到全社会共同推进婚俗改革。多年来,泉州市持续发力倡导移风易俗,从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制度约束、开展专项治理等多方面入手推进婚俗改革,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婚俗新风渐浓,有效减轻群众婚嫁负担。

1.婚俗之“伤”为彩礼所伤 爱情有裂变

彩礼是缔结婚姻的美好承诺,我国倡导以感情为基础的文明自由婚姻,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民法典》更明确指出:禁止借婚姻索要财物。现实生活中,频频出现的“高价彩礼”已是一种陋习,一些有情人因难以负担高额

彩礼而被“棒打鸳鸯”,合两姓之好的两个家庭因为高额彩礼而上演“三国杀”……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2年至今,泉州法院审结涉彩礼案件440多件,多数为分手、离婚后的彩礼返还纠纷,也有涉及彩礼的借贷纠纷。

贷款付彩礼 亲戚成冤家

陈东(化名)和吴丽丽(化名)于2020年11月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因结婚需要彩礼18.8万元,陈东的姐夫用自己的房产做抵押贷款,在当年12月上旬取现21.3万元交给他作为彩礼钱(其中的2.5万元用作结婚的风俗红包)。13天后,陈东通过微信向吴丽丽发送姐夫的银行账号,随后吴丽丽分多次向该银行账号转账合计18.8万元。

后来,陈东以夫妻二人感情不和为由起诉,法院于2023年8月判决准予两人离婚。三个月后,吴丽丽以陈东的姐夫向其借款20万元未还为由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其偿还借款并支付利息。法院经审理认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本案中,原被告均未提供借条、欠条等债权凭证证明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根据经公证的双方微信聊天记录来看,案涉款项不能排除用于偿还陈东借款的可能。综上,法官认为吴丽丽的主张理据不足,不予支持。

订婚未结婚 彩礼部分返还

庄先生和施女士经人介绍相识后确定恋爱关系,后按照泉港当地习俗举行订婚仪式,庄先生向施女士交付彩礼5万元。订婚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两人经协商同意解除婚约,施女士返还2000元彩礼钱。一年后,庄先生诉至当地法院,请求判令施女士返还彩礼4800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订立婚约,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故原告请求被告返还彩礼的诉讼请求有事实和法律依据。鉴于双方已按当地习俗举行订婚仪式,确需支出一定费用的实际情况,法院判决被告返还原告彩礼18000元。

当爹后讨彩礼 法院悉数驳回

谢某(男)与赖某(女)经朋友介绍相恋,不久双方在晋江同居生活。几个月后,双方在商讨婚嫁事宜时,谢某称自己转账给赖某68000元结婚礼金,并购价值31777元的黄金首饰。后因生活琐事双方常发生争执,赖某不愿意办理结婚登记,但仍同居生活。谢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赖某返还彩礼99777元。赖某辩称,双方同居了2年8个月并孕有一子,68000元和首饰是怀孕期间开销及生孩子的费用,也用于双方共同生活支出,后来谢某以自己要用钱为由要回了33000元。

对于谢某主张68000元及首饰系彩礼,法院经审理后予以采信。但法院认为,在处理按照习俗支付的彩礼应否返还及返还数额时,应以双方是否共同生活、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原因、彩礼的数额、生育子女的情况、财产使用情况等作为考量依据。本案中,原被告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双方同居生活的时间较长,且共同生育抚养着非婚生子,双方共同生活的事实亦得到父母的认可,已经完成了民间习俗上的“结婚”。综上,从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原则出发,法院驳回谢某的诉讼请求。

2.众说彩礼 婚姻应以爱和信任为基石

彩礼是婚姻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婚姻的本质。如何看待彩礼和婚姻,“80后”的苏女士和“90后”主播阿芸用她们的经历感悟: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爱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努力经营和维护,以实现幸福美满的生活。

“最好的彩礼是一生的包容”

“当时他家没有准备任何彩礼,因为他哥哥结婚时花光了家中的积蓄。我爸爸理解这种情况,只希望女儿过得好,所以只是按照风俗简单地给亲戚们分了一些糖果。”泉州南安“90后”生活主播阿芸与老公是初中同学,2021年结婚。那时当地的彩礼行情大约是16万元,而她家没有要求彩礼。如今在家做全职宝妈的她,通过短视频带货,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

“其实结婚不是做生意,如果两个人感情好,可以一起努力,想要的东西都会有的。有人问我不要求有房有车,不担心以后会有什么变故吗?我觉得,婚姻的幸福跟彩礼的多少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取决于夫妻感情是否和睦。只要夫妻同心,什么困难都可以一起面对,未来都是值得期待的。”阿芸说。

“彩礼证明不了男女感情稳定的程度,也证明不了婚姻的幸福程度。世上最好的彩礼,是一生的包容。”苏女士来自晋江,上大学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大学毕业了,她回乡当老师,男方在福州读研。缘分天注定,走到双方谈婚论嫁时,在彩礼上,两家友好协商,彩礼钱存在男方父亲的银行账户上,订婚当天存折就让男方带回,女方只收取“名义上的彩礼”。结婚后,靠小夫妻打拼,如今一家人有房有车,小孩聪明伶俐,生活有奔头。

高价彩礼“三累三费”

“要摈弃攀比心理,加强宣传引导,抵制大操大办、盲目跟风,让婚俗新风逐渐形成。”晋江市地方史、民俗专家粘良图表示,现实中有的群众住在农村石头房,没买套房就娶不到媳妇;有的家长以借贷当彩礼,结果引发家庭悲剧。人口性别失衡带来婚姻挤压效应,而群众贫富有别,一些人好面子,在婚事上不顾实际与人攀比,这带来的是“三累三费”(累家人、累朋友、累自己,费时、费钱、费力),让人疲于应付。

粘良图认为,高价彩礼造成一些人不敢结婚,选择“躺平”,而结婚率低带来少子化,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抵制高价彩礼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简约适度的婚恋观,卸下甜蜜负担为爱减负。

3.引领新风 文明婚俗照亮美好

移风易俗“文明分”推动乡风婚俗向善向美;为彩礼安装“限高架”,为爱“减负”;启动婚俗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引导喜事新办;推行集体婚礼等特色婚俗,告别铺张浪费……近年来,泉州各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婚俗改革,婚嫁新风尚正逐步形成。

晋江市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启动(资料图)

文明实践

小积分正向激励 引领文明新风尚

“村民黄志祥简办女儿婚宴,将5万元爱心款捐给村老人协会,奖励积分300分!”石狮市宝盖镇出台《乡风文明积分礼遇清单》,村民在婚丧喜庆时主动做公益会获得文明积分,积分可兑换商品。目前,石狮市全域铺开“文明实践”积分制,积分涵盖“邻里服务、移风易俗、中心工作、表彰奖励”四大类。累计积分排名前列的家庭可享受多项奖励。

晋江内坑镇黎山村、安海镇瑶前村推出乡村治理积分管理制度,激励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参与乡村建设,进一步引领文明新风尚。洛江区罗溪镇前溪村建立“移风易俗兑换活动资金管理制度”,简办结婚宴席、婚庆布置、准时开席等都有积分奖励。永春外山乡将“积分制”管理与移风易俗、乡风建设等结合起来,设置26项积分内容,激励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实践者,实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双丰收……

近年来,泉州多地创新探索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积分制,通过积分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践行文明婚俗,争做婚事新办简办、不炫嫁妆比文明的自觉实践者,推动乡风婚俗向善向美。

泉港区青年文明集体婚礼(资料图)

喜事新风

结婚登记户外颁证 基地体验美美婚俗

“原以为结婚登记就是简单领个证,没想到这次户外颁证活动将仪式感拉满,可以游景区、品美食,还能入住海边营地,这种领证方式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石狮市推进婚俗改革实验,在红塔湾旅游景区揭牌启用泉州市首个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通过营造独特简约的仪式感,让新人留下美好印记,感受和谐之美。

牵红绸、跨火盆、行拜堂礼、锁同心锁、读婚书仪……5月20日,泉港区青年职工集体婚礼活动在泉港区锦绣广场举行,35对新人、5对金婚伉俪身着中式礼服走过幸福门,一起迎接幸福生活。集体婚礼上,金婚代表分享持家之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婚姻观,倡导简约节俭、文明健康的婚恋新风尚。

作为晋江市婚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阵地,晋江市婚俗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揭牌时,10对新人现场体验了闽南婚俗文化,学习新婚夫妻幸福必修课,了解婚姻之美、婚姻之责、婚姻之义……

来自泉州市委文明办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各地群众通过践行移风易俗、简办婚丧喜庆,节省资金超5亿元,用于捐赠村(社区)扶贫济困、敬老助老、奖教兴学等各类关爱基金。

婚俗改革

探索可行路径 营造文明向上新风

2021年以来,我市晋江、石狮先后被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

晋江通过举办集体婚礼、户外颁发结婚证等一系列婚俗改革主题活动,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推出“晋江市新晋家庭能力促进平台”,从“文明倡导、健康促进、优生优育、幸福家庭”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新婚家庭经营能力;结合2月14日、5月20日等特殊日子,开展婚姻家庭沙龙讲座等一系列婚俗改革主题活动,引导传承良好婚俗。

石狮开展户外颁证、集体婚礼、婚姻登记高峰期集体办证仪式等活动,设立“爱的打卡墙”,大力倡导婚事简办,营造喜事新办、文明向上的婚俗新风尚。

此外,两地还把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促进慈善实践与移风易俗良好互动。目前,晋江市慈善总会共设立冠名慈善基金207个,红白喜事及民俗活动节省的捐资超1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超18万人次,位居全国县域前列。

基层典型

南安省新:为彩礼安装“限高架”推动移风易俗有成效

“彩礼不要多,共建幸福窝。”在南安市省新镇园内村,受移风易俗宣传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这里的婚嫁观念有了明显转变。

2020年,当地的一份高价彩礼调研报告显示,省新镇婚嫁彩礼在30万元至50万元之间,数额相比南安其他乡镇高出不少。对此,当地出台《省新镇治理天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婚庆标准公约,为高价彩礼安装“限高架”,严禁索要天价彩礼,结婚彩礼倡导10万元以下,对礼金、宴席、用车提出限高标准。园内村是省新镇第一个落实倡议号召的村落,当月就修订《村规民约》,对“抵制天价彩礼”作明确规定。

“婚俗观念改变后,有几家甚至一分钱彩礼都不收。”园内村党支部书记尤志云告诉记者,园内村人口约2500人,2020年有150多个适婚男青年。因为“天价彩礼”的压力,一些普通家庭存在“娶妻难”困境。如今适婚男青年人数已减半,现在村里彩礼多数为8.8万元,因为大家觉得嫁女儿不是要赚男方的钱。“婚嫁彩礼压力大大减轻,村民们更有余力做公益,你出5万元、我出10万元,合计为小学捐资100多万元。”尤志云说。

记者从省新镇政府了解到,该镇12个村(社区)都将“严禁天价彩礼”写进《村规民约》,通过宣传治理、开展集体婚礼等“疏堵结合”方式,当地婚事新风尚正在形成,群众简办婚礼宴席的氛围浓厚。

永春湖洋:喜事宴席均不收礼 群众点赞当地习俗

“泉州(婚嫁)民俗较好的乡镇当属永春湖洋镇。20世纪90年代,结婚聘金3000元,延续至今仍是3000元。婚宴、寿宴、满月酒均不收礼。”在短视频平台,一位主播点赞永春一地的彩礼习俗。“真的,聘金3000元,我就是那里的(永春湖洋)本地人。” “这是事实,我娶老婆就是3000元聘金。”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纷纷评论。

“湖洋镇婚事嫁娶风俗做很好,在这方面可以作为榜样。红事一直不收礼金,现在大部分白事也不收了。”今年87岁的陈谷先是该镇首届湖洋文化学会会长,他见证了良好民俗的形成过程。以前,湖洋人结婚时会设“礼房”,白事则设“库房”(赈房),摆上两张桌子,一张用来收礼金,一张用来泡茶招呼客人。如今“礼房”不设了,仅放置泡茶桌。而在结婚彩礼上,当地长期以来的习俗是不超3000元。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