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定格了风浪,寓意海洋贸易的风险与挑战,图为石狮后垵澳古渡头。
“寻迹”篇章中的林銮渡拴缆绳
“寻迹”篇章中的蟳埔蚵壳厝
李雅真向观展者介绍泉州的海丝历史和海洋文化
非遗见福工作室调研了解福船水密隔舱技艺
日前,一则消息将人们对泉州文旅的关注投向了校园——
《泉州十龙九子》系列短视频,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文化多样性”板块最佳作品。视频制作者是一个以泉籍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作团队。
像这样由在校学生代言家乡、助力泉州长红的现象越来越多。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举行的2024届本科暨研究生毕业展中,泉籍学生李雅真通过探寻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渡口,推出《时间的渡口》摄影展,展开与历史的对话,寻找个体生命的认识,也让观展的国内外观众对泉州有了新的认识。
而在深圳,泉州簪花围登上福田区中考质检语文卷,以非遗文化探究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语文水平……
以这样的视角观察走红的泉州文旅,其对学子的影响已不限于本籍本地,而是扩展至省外,进入课堂、登上考卷、吸引研学,在潜移默化中助力泉州影响力、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
多元文化短视频 赢得国际电影节奖项
“能从海内外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文化多样性’板块获得最佳作品,离不开泉州多元文化的助力。”《泉州十龙九子》系列短视频的制作者是福建理工大学非遗见福工作室,团队主创之一颜青青表示,泉州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来源。
作为泉州人,颜青青从小浸染在泉州的历史文化中,而对泉州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则始于2023年3月参与指导老师祁开龙关于濒危非遗项目的调研。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她进行了地方文化和文创设计的学习,跟着老师多次回到泉州。她接触到了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了一项项非遗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为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匠心所感动。爱上泉州非遗的她,用视频和作品记录泉州的布袋戏、惠安烙画、蔑工、竹编技艺、水密隔舱、惠女服饰……
“‘十龙九子’虽然不属于非遗,也不是泉州独有,但泉州却独创性地将其制作成艺术装置IP,与本地的历史文化建筑相结合,并展现了泉州丰富的多元文化,是非常成功的文创产品。”颜青青说,被这些装置吸引后,团队成员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以龙的视角,科普宣传“十龙九子”的传统文化。经历一个半月的策划、文案、拍摄和剪辑后期,打磨制作出9个短视频,上传至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后,获得广泛关注,全网阅读量17.5万。“这让我们自豪,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短视频的8位主创中,有4位泉州人,她们表示,泉州是一座创作灵感的“富矿”。
“以前说起泉州,一般都是东西塔、开元寺。泉州文旅走红后,相关的介绍和传播丰富了起来,世遗之城、簪花围、惠安女、非遗等都让周边的同学朋友非常感兴趣,周末经常组团来泉州旅游、研学。”颜青青介绍,不久前他们还参加了泉州蛇年IP的研讨会,展望新一年的新IP,接下来还会深入到安溪、德化等地调研、拍摄。家乡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她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给了她们更多的底气和自信,围绕泉州进行创作和推介。
研究生毕业展 海丝名城惊艳四座
“今天来的人很多,展厅刚闭馆,我现在有空了。”5月18日晚,泉州籍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雅真给记者发来回复。一整天,她都在学院毕业展的展厅里向观众介绍讲解她的毕业作品《时间的渡口》——主要取材于家乡泉州的古渡口等海丝遗址。学院研究生毕业展《时间维度》于5月13日至27日举行,这段时间既是她展示作品的时间,也是介绍推介家乡的机会。
“创作取意于‘时间的长河,历史的渡口’。”李雅真介绍说,这既表达了作为地理之河的渡口在历史之河中的流逝和发展,也隐喻作为生命之河中的个体在岁月之河中的消逝和变化。《时间的渡口》分为三个篇章:寻迹、生生不息、时间之河。第一篇章“寻迹”以黑白影像呈现作者从一个渡口走到另外一个渡口探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包括泉州渡口的历史遗迹、商品和文明交流的痕迹、海神信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以及自然与河流的隐喻等;第二篇章“生生不息”通过一个2分16秒的视频,呈现不同渡口的当下状态以及作者所遇见的人。第三篇章“时间之河”是蓝晒印相,以绢布作为蓝晒介质,利用渡口边的水流、沙石和阳光制作而成。这个篇章从具象到抽象,画面从简到繁,希望给予观者更多关于生命、时间和未来的思考。同时,她还悬挂条幅,配上了《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泉州当年盛况的“大船几多艘,小船无数”和《古兰经》中“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等名句。
“入学电影学院时,就知道三年之后要有毕业作品来呈现学习成果,当时我就在想,这个作品要与家乡泉州和自己个体经验都有关联。”李雅真说,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有着丰富的建筑遗存和文化遗产,非常适合进行影像和个体思考的结合。
为了拍好泉州,丰富作品的内涵与情感思考,李雅真做了详尽的调研。她每个寒暑假都回到泉州,到泉州市图书馆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和画册,向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傅恩凤等考古专家请教古渡历史人文,向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文物摄影专家成冬冬请教拍摄手法,力求更好地呈现和表达。调研拍摄时,她拟好拍摄清单,附上渡口资料,实地走访探寻了泉州、福州、漳州的古渡口,其中仅泉州就有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的宋元古港“三湾十二港”。
“创作这个作品之前,我对泉州的海丝历史和海洋文化只有粗浅的了解。当我深入之后,就越发地感兴趣,越发地想把它呈现好,让更多人看到,既能融入个体的思考、激发观者思考生命、时间和未来,也能宣传推介泉州。”李雅真说,每一次介绍泉州梯航万国的古代海洋贸易,介绍自己在渡口边捡到的被海水打磨光滑的瓷片、介绍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是返航的商船用来压舱底的非洲蚵壳,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观众都会两眼放光,感到神奇,对泉州充满兴趣和向往。
李雅真的作品赢得了观众的点赞和对泉州的向往。来自南美洲苏里南的留学生王尔夫(Raies Wolfram)说,“我很喜欢这个作品,我很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我还去过泉州,这个作品寻迹部分以纪实摄影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和文明的积淀,让人感受到泉州历史文化的迷人。”专程从深圳赶到北京观展的王玉珏说,“时间的渡口,是老城的积淀和历史的盘旋。”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王知非则说,“作品很赞,黑白的静景和鲜活的人(让人陷入思考、沉醉于感受)。”
“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内涵依托,为我的思考提供了指引。”李雅真说,这让自己更为自豪地去创作,更有文化自信去展现泉州,也让更多人对泉州感兴趣,从而去了解、访问泉州。
深圳福田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卷出现“簪花围”考题
簪花围作为考题 登上深圳“中考质检卷”
学院学子推介家乡泉州的同时,这边泉州非遗文化直接登上外地考卷。
有心人发现,在5月举行的深圳福田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相当于“中考质检”)语文卷中,第一道大题就出现泉州的簪花围。
记者打开试卷,只见这份总共8页的语文卷中,以泉州簪花和潮州英歌舞为内容的第一大题占去了2页出头。这道大题共分6道小题,其中5题与簪花有关。题目首先给出了簪花和英歌舞的资料卡片。介绍簪花时写道:“簪花习俗源远流长,兴起于秦汉,繁盛于宋、元、明,至清朝逐渐式微。如今大火的泉州蟳埔女‘簪花围’,是对古代簪花的传承,又独具地域特色。蟳埔簪花富有美感,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项花香四溢的习俗承载了渔家人的情感与记忆,体现着这里人民的勤劳质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考卷同时还注释:“蟳埔: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小渔村。”
考卷分为“感受非遗”“追溯非遗”“传承非遗”“学习评价”四部分进行考察。“感受非遗”中,考察了非遗文化风格的形容词语搭配、关联词运用,如“簪花盛放的_____是人间四时芳菲,______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生命的眷恋与温存。”“追溯非遗”中,则让考生从“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四句古诗中选出一句未体现簪花习俗的诗句。
在“传承非遗”中,考卷还引用了本社《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报道的“‘95后’泉州姑娘陈墨用300多片玻璃制作成晶莹剔透的玻璃“簪花围”,让玻璃工艺和簪花文化碰撞出新意”事例,要求考生提取传承非遗的具体做法。
记者从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了解到,深圳市和福田区一直非常注重非遗的学习传承,举办了一系列包含簪花围、英歌舞在内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校园里讲解体验簪花,在今年劳动者举办职工居民自制簪花围,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举行亲子簪花研学……
“要作为考题,首先得这项非遗为学生和大众所熟悉、喜爱。”福田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年的泉州簪花围、潮州英歌舞非常出圈走红,利用学生熟悉而又有热度的非遗文化作为考题,既来源生活、给学生新鲜感,也传播了非遗,增强了学生对非遗的兴趣。”
当下,“跟着课本去旅行”“带着试卷去打卡”已经成为诸多中小学生假期旅游的一大方式。课本、试卷对一个地方地理人文、历史典故、特色文化的介绍常常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和兴趣。教育专家表示,学生们利用假期,在行走、打卡中近距离感受课本、试卷中秀美河山、人文典故,不仅有助于更好读懂课本、巩固知识,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自豪感。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