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80后”出钱 “90后”管理 “00后”出力 泉州民俗火出圈背后的“后生家”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3-01

新春佳节,泉州文旅经济“热辣滚烫”,假期旅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居全省第一。818.12万人次旅客体验最抚人心的闽南市井烟火,感受泉州的千古风华、民俗非遗。

众多民俗活动同样火出圈,为泉州文旅上分。网友打趣总结:现在的民俗活动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后生家”(注:年轻人)纷纷登台亮相,挑起大梁,聚力传承非遗文化。

燃现场

年轻人挑起大梁

晋江舞香龙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春节先后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泉州民俗踩街活动和晋江东石镇梅峰(型厝)村亮相,备受市民和游客喜爱。一条“香龙”28米长、300多斤重,需要13名经验丰富、身强体壮的人共舞,另有一人在前方舞龙球“引路”。因为龙身太重,往往每舞动两三分钟就要更换一批人。

“舞香龙民俗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村里超七成青壮年都参与过这项民俗,今年村里又有70多名‘后生家’加入进来。”梅峰村舞香龙负责人蔡东列说,年轻人爱民俗、爱家乡,在长辈的影响下,都热情积极地参与。正月十五,村里上演三条“香龙”同舞闹元宵的盛况,年轻人挑起大梁,向旅客和乡亲展现最美的一面。

“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有兴趣感受‘闽南第一奇’,最多时一趟出巡有千名年轻人参与。”永春达埔镇岩峰村尤圣宫管委会主任李志鸿介绍,“逐火把”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活动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持续到正月十五,今年元宵节的活动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年轻人和游客在欢乐中祈盼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在晋江五店市,有一群“最业余又最热爱”的“00后”职校学生“驻场”,春节期间舞狮舞龙连演百场,以青春活力、阳光之美为市民游客送去欢乐与祝福。

“00后”在晋江五店市为游客表演舞狮

青年说

参与表演更有意思

“民俗活动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年轻人积极参与表演,觉得更有意义,不仅将泉州的地方特色展现给广大游客,而且集众人之力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个人倍感荣幸。”21岁的蔡崇诚是大二学生,今年第二次参加舞香龙,六场活动一次不落,过程中加深了对祖辈生活地域民俗文化的认识。

村民蔡金厝今年52岁,他从19岁起年年参与舞香龙,从当年赤脚在泥土地上舞龙,到如今负责举龙球,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少年赤诚的心。

“接触一段时间舞龙舞狮,渐渐感受到民俗非遗文化的魅力,有了兴趣就变成了热爱。”在晋江五店市舞狮表演团中,贵州的徐远杰、晋江的柯楷峰、安徽的林凯、四川的张昊、江西的徐江和女学生古敏等7名学生来自晋江华侨职校,他们都是“00后”,最年轻的柯楷峰和古敏16岁。学校开设舞狮社团,平时在校舞狮当体育课,一周学一两次。民俗文化有内在魅力,让五湖四海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接触非遗活动交流互动。

来自晋江华侨职校的学生在进行舞狮练习

广推介

用“新国风”推介泉州

正月初六下午,时隔20年重启的泉州民俗“踩街”在东海中央商务区热闹举行,30个方阵轮番上演精彩节目。其中,鲤城区的祈福方阵惊艳亮相,引发现场阵阵欢呼。泉州籍青年演员庄森扮演“宋代泉州知州”,一路给市民游客拜年,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庄森在民俗踩街中扮演“宋代泉州知州”

“泉州是一块传统文化的富矿,拥有极为丰富的民间信俗和非遗技艺,但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岁数渐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几年,政府对民俗活动愈加重视,不断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因此有更多机会参与民俗传承。”庄森之前曾参演2018年电影版《红楼梦》,在专注影视事业的同时接触到泉州的非遗民俗,希望能在新媒体中以“新国风”的方式推荐泉州。“在拍视频时,经常在泉州的老街古巷中听到老泉州人讲民俗故事,与泉州独特的闽南风情撞个满怀。作为泉州民俗的爱好者,我想以年轻人的独特视角深度体验世遗泉州之美,用镜头记录泉州的民俗文化,同时参与到更多的民俗推广中。”

年轻人学习体验布袋木偶戏(受访者供图)

大家谈

政府积极引导宣传 青年参与留住乡愁

宋元中国看泉州。泉州有22个世界遗产点、44处“国保”单位、3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多元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民俗风情令人流连忘返,值得大家反复前来“寻宝”。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泉州提出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将持续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同时,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城市”,需要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坚持活化利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

延伸阅读

民俗非遗进校园 种下文化的种子

年轻人崇尚民俗传统文化,也与教育传承息息相关。多年来,闽南传统民俗、非遗文化走进泉州各个校园,走进课堂,学生亲近非遗、欣赏非遗、体验非遗、热爱非遗,种下“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种子。

“簪花围”作为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2024快手春节报告》,春节期间泉州蟳埔社区簪花围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3058%,成为播放量增速最快的非遗民俗,进入最受关注的非遗民俗TOP10。多年来,泉州市丰泽区临海小学持续开展“蟳埔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蟳埔女头饰制作班,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传承蟳埔民俗文化。

2008年,安海嗦啰嗹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之前,晋江养正中心小学就组建了嗦啰嗹社团,一批批小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成了非遗文化的“真爱粉”。2019年,该校30多名学生表演的嗦啰嗹登上央视。

在永春一中,学校定期开展非遗传承讲堂、非遗创作演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漆篮、纸织画、南音、高甲戏、白鹤拳等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

在南安英都镇,拔拔灯民俗进入校园,在中小学举行小型“拔拔灯”活动,每年寒暑假还会开展乡韵体验营活动,让更多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群体了解和参与民俗活动。

“今年参与拔拔灯的年轻人很多,甚至一些‘10后’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不少家庭‘老中青’三代齐上阵。”泉州民俗专家、南安英都拔拔灯代表性传承人廖榕光介绍,南安英都拔拔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南宋时期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至今有7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九,人们欢聚在一起,串起红色“灯龙”闹新春,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廖榕光介绍,近年来,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民俗爱好者的自发宣传,拔拔灯的热度越来越高,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看到家乡的活动很是激动,于是在过年回乡时主动参与到拔拔灯中,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留住乡愁”,而这也是民俗活动的魅力所在。“村里有些年轻人还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民俗活动的热闹场面,介绍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及外国友人。不论是拔拔灯还是泉州其他民俗活动,都需要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才能保持活力。”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