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景点景区 > 内容

巷遇·甘棠巷:三鞭为界,抽出一段500年佳话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3-01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甘棠巷,位于泉州古城义成门附近,北起西街,南抵城西路,北段属于西隅曾井铺妙因境,南段属于西隅铁炉铺芦荻境。

甘棠巷又名甘刀巷、关刀巷,周边名人辈出,曾经牌坊林立,巷名的来历就与泉州明末重臣李廷机(1542 -1616)有关。

甘棠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三鞭为界留贤名

甘棠巷旁的旧麻纺织厂内有李廷机故宅遗址碑。

溪后池黄氏:

四百年诗书裕后

溪后池14号附近,青云世第大门楹联“四百年诗书裕后”。

整理街巷资料的陈良图。(陈良图/供图)

家住甘棠巷旁溪后池46号的陈良图,对古城街巷有着浓厚兴趣,多年来编制出《泉州古城街巷图说》系列图册。陈良图介绍,在明代,甘棠巷附近称为甘棠里,范围包括甘棠巷、后田、孟衙巷、五塔巷、老厝巷、报春巷、溪后池、西教场等,范围颇大。

陈良图说,甘棠里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黄瓒(1538-1581),黄瓒、黄思新父子均为进士,属于紫云黄氏。明嘉靖年间,因倭寇焚宅,黄瓒携家人从浮桥溪后迁居郡西甘棠里,建有青云世第,购地修池,因缅怀故土,将水池命名为 “溪后池”,这是如今溪后池巷名的来历。黄思新与李廷机是好友,李廷机幼年常到黄府读书,得到黄瓒的教诲,二人有师生之谊。

1956年,青云世第被大水淹没倒塌,仅有清代进士庄俊元撰写的大门楹联“四百年诗书裕后,十一世科甲承先”、青云世第匾额和旗杆石等保留下来。

甘棠巷40号:

古巷女子的雄心壮志

吴静华(左)与前来参观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合影。(吴静华/供图)

唐卡长卷上,市舶司前聚集各国商人。

放大镜下的细节,纤毫毕现。

出生于甘棠巷40号的女企业家吴静华,如今正在从事一项浩大的艺术工程——“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长卷预计100多米,包含 “东方大港”“世界商埠” “丝路远航”等10个主题共14幅画。从2019年至今,刚完成4幅。

在这幅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宋元时期泉州古城的方方面面,有泉州府文庙、开元寺、市舶司、天后宫等标志性建筑,还有带着奇珍异宝聚集于此的世界各地商人。难得的是,仅“世界商埠”这一画卷,就设计了十多个场景,足足画了1388个人物,而画上的各处细节,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吴静华早年在藏地旅游时,喜欢上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喜欢上唐卡这一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回到泉州后,吴静华有了将唐卡和泉州文化结合的念头,用创新表现形式,讲好海丝故事。当她带着“百米长卷”的构想拜访国内画坛权威时,最初得到的回应几乎都是不可思议,因为一小幅精致唐卡,制作时间可能就要花数月,这种百米长卷可以说难度空前。但在吴静华不懈努力下,这一宏大工程一步步迈向了现实。

2023年初,德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一篇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中,用大量篇幅讲述泉州的海外贸易史,以 “东方第一大港”“固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少有的国际化大都市”“璀璨夺目的港口城市”等字眼赞美泉州,文内插图刊用《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中的《东方大港》和《世界商埠》两幅作品的多张局部图片,这让吴静华和她的团队更有信心继续创作。

德国国家地理杂志中选用的长卷局部,上面有开元寺、府文庙、清净寺等。

曾氏大宗祠:

一门四相出龙山

龙山曾氏在宋朝出了4位宰相,有了一门四相的显赫匾额。

泉州古城两大制高点,城东有虎头山,城西有龙头山。甘棠巷尾,是其中之一的龙头山,山上建有龙山曾氏大宗祠。

据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理事长曾文恒介绍,曾姓的一大重要派系为“龙山衍派”,而“龙山曾氏大宗祠”是曾氏家族开拓南疆历史的发源地。唐光启年间(885-887),曾子的第三十六世裔孙曾延世,与内弟王潮等进入福建,后定居龙头山一带。曾延世执行轻徭薄赋、扶农桑、重山海等一系列方略,为福建发展立下了功勋,成为曾氏龙山衍派一世祖。

曾氏家族在宋代发展成为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涌现出曾公亮(北宋宰相)、曾孝宽(北宋宰相)、曾怀(北宋宰相)、曾从龙(南宋宰相)等治国安邦的英才,被誉为“一门四相”。

曾文恒介绍,浓郁的文化内涵是龙山曾氏大宗祠的一大特色。

据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秘书长曾华丽介绍,龙山曾氏大宗祠在宋端拱年间(988-989)是曾氏八世祖曾会(曾公亮之父)的故居,曾会入仕发迹后,将此重建为“曾氏大宗祠”。元代大宗祠也被严重破坏,后屡有修复,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大宗祠被拆,改为油厂、仓库等。龙山曾氏大宗祠扩建今年落成,来自海内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曾氏后裔相聚于此,共同缅怀先贤。

拾 遗

小巷拐角处的芦荻庙

进士庄俊元题写的“芦荻古庙”

溪后池90-4号,是铁炉铺芦荻境的境庙芦荻庙,原庙位于甘棠巷南侧,始建不详,奉祀“五文昌夫子”,后迁于此,墙上嵌有庄俊元所书的“芦荻古庙”石匾。

甘棠巷35号门前,一口原芦荻古庙的古井保存下来。

甘棠巷中的石敢当,惬意躺在台阶上。

拐角处的小卖部。

32号小卖部

老式货柜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甘棠巷中有两个相距不远的老式小卖部,至今仍在经营,低矮的水泥柜台、老式的木质货柜,让人感觉穿越瞬间。甘棠巷32号是巷子里最早开设的小卖部,据街坊介绍,店主老王是甘棠巷第一个万元户,1987年就在家门前开了店,到现在已经营30多年了。

走进西街西段的甘棠巷,时光的脚步缓慢下来,大烟囱和大厂房见证泉州的工业遗产,各式各样宫庙古井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巷中锈迹斑驳的铁皮招牌和老式小卖部,一直述说城西人家的平凡故事。

策划 ▏许志荣

统筹 ▏杨莹

文图 ▏王了

视频 ▏点创传媒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升文社区、曾文恒、曾华丽、陈良图、吴静华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