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藏龙宝地一座城 泉州寻“龙迹” 带你走透透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1-19

再过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将迎来甲辰龙年。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在人间的神兽,被视为高贵、神圣和神秘的象征,关于龙的传说,也常寄托着老百姓对风调雨顺的向往。

泉州的龙文化历史悠久,泉州人也将龙元素融入他们的生活中。从闽南古建筑中顶天立地的石雕龙柱,到“扒龙船”的“请龙”仪式,再到逾千个带“龙”的地名,足以见证泉州人对龙的喜爱。

有人说,泉州城里有成千上万条龙,这些龙以什么形式出现,背后又有着哪些精彩的故事和传说呢?今日《最闽南》为你讲述。

安溪龙门高速出口

龙地名:泉州多达1380个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含有“龙”字的地名多达1380个,从乡镇到村,从寺庙到湖泊,“龙地名”出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和绿水青山中。

在乡级行政区这一级别上,含有“龙”字的地名包括鲤城区的金龙街道、泉港的后龙镇、安溪的龙门镇和龙涓乡、德化的龙浔镇和龙门滩镇,以及晋江的龙湖镇等。

到了社区和村这一级别,“龙地名”就更多了。从鲤城金龙街道的龙岭社区、泉港后龙镇的后龙村,到晋江磁灶镇的五龙村、石狮宝盖镇的龙穴村、南安水头镇的龙风村,再到德化葛坑镇的龙塔畲族村和龙漈村等,几乎可以在泉州的每个区县地图上“捕捉”到“龙的身影”。

“龙”还在泉州的山水湖泊中“安家”,例如洛江罗溪镇东南方玉叶山寨内的白龙寺、惠安县黄塘镇前郭村的龙山公园、安溪感德镇龙通村的龙通土楼、永春的天马山龙湖岩、德化南埕镇的石龙溪景区等。

为什么这么多地名都带“龙”呢?记者查询发现有多种命名原因,但因形似得名的占多数。比如南安翔云镇的龙须岩,《泉州府志》中记载:“象运山有岩曰龙须,石罅须草,泉循草滴,因名。”龙须岩就是因为岩石缝隙中的草酷似龙须而得名。

除此之外,各种“龙地名”还因人名、谐音和神话传说而得名。鲤城西街曾井巷内有一口状元井,据说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曾从龙就诞生在这口井边,这口井后被称为“曾从龙状元井”,“曾井巷”也因此得名。晋江磁灶的五龙村名称的由来则具有闽南韵味,因为村周围有五条小丘陵,习惯称“五陵”,“陵”与“龙”闽南方言谐音,故名“五龙”。

祭龙头仪式(泉州文旅)

泉州的端午习俗海上赛龙舟

蟳埔女巡香的舞龙队

龙习俗:龙船凸显海丝特色

龙文化是中国民俗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都与龙有关。人们最为熟知的赛龙舟,就在全国各地流传,千年不衰。

泉州本地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也是不胜枚举。源于南宋纤夫“拔船”的南安英都拔拔灯绵延千米,形成一条红色“灯龙”,它曾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的繁荣历史;南安洪濑的龙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人工抬阁演变为车载电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进步。

笋江扒龙船是具有鲜明泉州地方特色的赛龙舟。地处晋江下游的浮桥因港口贸易繁盛,造船工艺娴熟,传承并发扬了赛龙舟这一中原民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笋江扒龙船习俗。这一习俗始于明清时期,盛于清末民初,后来一度式微。近年来,当地的龙舟爱好者和非遗传承人成立了浮桥龙舟队和鲤城区龙舟文化促进会,“请龙”“巡境”“祭江”“献江”“答岸”“竞渡”等环节得以在笋江上一一再现。

浮桥龙舟队老队员刘浩淼向记者介绍,“请龙”一般在四月初一,这也是扒龙船的序幕。“巡境”出发前,会通过模仿“走龙步”来展现龙的威猛,保佑我们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巡境”时队员们也会抬着龙头以示威严,后面跟着踩街的队伍被称为“龙子龙孙”,队伍的编排也是有顺序的,以两片钹锣开道,而最后一支队伍一定是舞龙。

“在‘祭江’仪式中,我们会准备猪头尾吊(全猪)等五牲四果供品祭江,祈求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表达内心良好的愿望。在把包子、龟粿、粽都扔到江里完成‘献江’后会到其他村的渡口举行‘答岸’,龙舟会有一个‘三进三退’的答礼仪式,答谢各村准备的香案供品,随后在岸边巡游,最后在江中完成最‘亮眼’的竞渡环节。”刘浩淼将扒龙船的过程详细地告诉记者。

门联的龙凤底纹具有吉祥寓意(泉州文旅)

文庙大成殿龙柱

龙传说:寄托闽人美好愿望

关于龙形象的起源自古以来有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从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动物形象——龙。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蒋钦全向记者介绍了龙元素在雕刻中的应用。他说:“华夏上下五千年,龙从历史中走来,从石雕木雕到彩绘,龙是各种雕刻工艺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石雕龙柱便是常见的一种龙图案的表现方式。单就石雕龙柱而言,就有单龙柱、双龙柱、龙凤柱、八仙龙柱、九龙柱等多种造型雕刻,每一种龙柱形象不同,寓意也不同,比如双龙盘柱象征友爱、互助之意,亦有一种拼搏精神存在,给人以激励鼓舞;在石柱上同雕龙凤称为‘龙凤柱’,二者皆为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通称‘龙凤呈祥纹’,龙凤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

蒋钦全说,泉州所保留的龙形象和龙文化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较为丰富的,在泉州几乎处处可见龙,从古庙祠堂到村口都有龙形装饰物出现。“泉州与龙有关的民俗也不少,比如城南‘嗦啰嗹’,也称‘采莲’。最早的形式是码头工人成群结队地敲锣打鼓并扛着‘龙王头’,沿着街市商店,挨家挨户送上陶瓷做的‘小红孩儿’及‘小龙头’,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嗦啰嗹’歌以化缘,店铺老板亦纷纷慷慨解囊,祈愿风息涛平、合家平安。”《泉州府志》中就有记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

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则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与龙有关的传说。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泉州古城的标志,驰名中外,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永春县蓬莱村武陵溪边也有两座古塔名曰“东西塔”,这两座塔与“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关系密切。

武陵溪在东西塔之间穿流而过,在溪水的上流,两片沙洲和一座大坝组成了“鲤鱼跃龙门”的美丽巧合,但美妙的旁边也暗藏着危险,在双塔的另一边还有一片沙洲,宛如一条蛇,对“鲤鱼”与大坝虎视眈眈。为了避免“鲤鱼”在“跃龙门”时被“蛇”吃掉,当地人在“鲤鱼”和“蛇”之间修建了两座宝塔来镇住“蛇”。当阳光照射在东西塔上时,双塔的影子形似竹竿,宛如助力鲤鱼跃上龙门化为真龙。

蓬莱村“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寄托着整个村庄对子孙后辈的殷切期望,而泉州人对龙元素的使用和龙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