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探寻泉州蛇文化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南宋道人因蛇得道

  清源山两景点与蛇有关

  清源山上,有两个景点的得名与蛇有关。

  艾玉河介绍,清源洞后面有个景点叫“蜕岩”,又称“裴仙洞”。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位名叫裴思休的道人,为降服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从市区百源清池一路追赶到清源山。巨蟒钻入洞中,裴道人索性就坐在洞口守候,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最后竟坐化成仙。百姓感激裴道人的恩德,就在洞内塑造了裴仙公的泥像加以祭祀。

  “蜕岩”为古代清源山“三十六洞天”之一。洞顶岩石,山藤攀挂,古色苍然。现留有“蜕岩”、“羽化登仙”、“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

  从瑞像岩石室左侧的崖洞向前走,有处景点叫“三蟒出洞”。人行至此,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人曾在此建“望州亭”眺望泉城美景。“三蟒出洞”形似蟒首向外探望,似乎也在观赏人间的美景。因为这儿景色实在太美,古人还在摩崖上题下“忘归”两个大字。

  虺湖因传说而得名

  为晋江第二大湖泊

  说起晋江龙湖,泉州人大多并不陌生。然而,与声名在外的龙湖相比,被誉为晋江第二大天然湖泊的虺湖却长期沉寂,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虺”字该怎么读呢?据介绍,它的读音与“毁”字相同,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古代志怪小说《述异记》上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如果说蛟是龙的青年期,那么虺就该是龙的幼年期。

  说起虺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呢。晋江民俗专家曾阅介绍,相传古代晋南一带有两条千年蛇妖修炼为龙,它们兴风作浪,害得百姓居无定所,农田颗粒无收。有位神仙得知后,便脱下镇妖玉带,作法将一红一黑两条孽龙捉住。从此,安海一带再也不发洪水了,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千年过后,镇妖玉带变成了五里桥,而两条孽龙栖息之处则变成了两个大湖——黑龙睡的地方叫龙湖,赤龙睡的地方叫虺湖。

  资料显示,虺湖位于龙湖、英林、金井三镇之界。新中国成立初期,虺湖的面积曾一度达1540亩,湖里鱼虾成群,湖面水鸟翔集,湖水灌溉着晋南四镇数千亩良田。另外有一种说法称,虺湖的湖水常年被周围的赤土埔映成紫红色,因此,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血湖”。而在闽南语中,“虺”恰好与“血”读音相近。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