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泉州佛教与中外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3-05-23 来源:泉州网

  在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北端的金刚宝塔、九日山舍利塔、关镇塔等宋代建筑刻有兰查体或悉昙体梵文咒字和中文六字真言。泉州梵文石刻是中印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五代泉州招庆寺僧静、筠二禅师编的《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祖堂集》十二卷被收入高丽版大藏经,其版现藏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祖堂集》自宋以后即在中国失传,朝鲜海印寺的藏本直到近代才重新发现,它是研究中国禅宗史和禅宗在朝鲜半岛传播史的珍贵资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的基座雕刻的佛传图,故事大都取材于古印度,但图画人物和周围环境全部汉化,是中印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泉州的雕塑家在日本雕造许多佛像。同安人方贵峰(号三官)应邀到长崎造像,崇福寺的佛像、韦驮像,福济寺的佛像,都是他雕塑的。泉州安海人范道生,字石甫,到长崎雕塑崇福寺的佛像、十八罗汉像,福济寺的佛像,万福寺的佛像、十八罗汉、观音、弥勒、达摩、韦驮像等。

  建筑方面的交流,如塔,或称堵波或浮图,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

  塔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种建筑形式也传入我国,其用途由贮藏舍利、经卷,扩大为表彰功德、作纪念、为众生荐福和江海上的航标等。泉州著名的石塔有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石狮的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六胜塔(俗称石湖塔)等。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长崎唐三寺以及各地修建的黄檗宗寺院,均由渡日的中国僧人设计并监督施工,采用中国明清建筑式样。崇福寺的三门是在中国雕成后,运到长崎安置的。

  黄檗宗僧侣渡日时,多携名家书画,日本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明清珍贵书画的美术馆。黄檗宗高僧隐元、木庵、即非三人被日本称为“黄檗三绝”;悦山的书法有“书悦山”之称;大眉、慈岳、东澜善草书;大鹏善写意画,尤善画竹,也长于篆刻,著有《印章篆说》流传于世;喝浪擅长墨画等,他们对日本书画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