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论宋代泉州的医药环境与吴真人的成神
发布时间:2013-05-23 来源:泉州海交史研究

  北宋泉州的医药研究,十分活跃。生于北宋死于南宋的泉州惠安人庄绰,字季裕,以《鸡肋编》(一部类似沈括《梦溪笔谈》之书)而名世。他同时也是医药家。《宋史》艺文志载他著有《本草节要》(今佚)、《膏*穴炙法》二卷宗(尚存),《脉法要略》(今佚)等书。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集验背疽方》一卷,宋李迅著,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于是评事,以医著名。此书见于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所集凡五十三条,其议论详尽曲当。"可知李迅是泉州当时致力医药的人。

  北宋时期,广西桂林也视为蛮烟瘴雨之区,湿热的气候较闽南濒海更湛。北方人最怕湿热,而南方的泉州人到广西也怕湿热,怎样消除湿热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此一问题十分重要。现存于桂林市南溪山刻仙岩,有一方晋江人吕渭刻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摩崖石刻,刻了一贴法瘴的药方《养方汤方》。碑高0.5米,宽0.65米,楷书。本文每字径0.02米,注文每字径0.01米,共195字。包括药名,份量,制法,服法及疗效。是泉州人吕谓为了向当地推广避免染岚瘴之病而刻石以垂永久的。今录全文于下:"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附子,圆实者,去尽黑皮,微炒,秤四两。甘草,炙秤一两。*黄。汤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尽为度,焙干,秤二两。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未,每服一大钱,入盐点,空心服。皇祐,至和间(1049--1057年),刘君锡以事窜岭南,至桂州遇刘仲远先生,口授此方,仲远是时已百余岁。君锡服此汤,间关岭表数年,竟免瘴岚之患。后返襄阳,寿至九旬。尝云:闻之仲秋曰,凌晨盥栉讫,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旦旦如此,即终身无疾病。宣和平年上日,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等事晋江吕谓记。"据此可知北宋的泉州人已积累了不少的祛瘴免疫经验。吴真人应是这方面的专家。闽南人如果没有除瘴保健的医药常识,就不可能飘洋过海,远至热带多雨之区谋生。也不可能渡海至台湾开辟荆榛了。

  近阅《泉州晚报》载晋江东石镇井林村,发现一处火葬墓,内有砖铭。记述死者是一个道教徒在东石南山采药修炼,卒葬于此。骨罐内并有墨书:"羽音翁许廿三郎,辛未(北宁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生。一百三十三岁。嘉定十五年(1222年)四月廿八葬。""羽音婆叶十五娘。癸酉(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生。一百三十岁。嘉定壬午(1222年)四月廿八葬"等字样。由此可知宋代有泉州人采药,修炼钢,夫妇并享一百多岁的高寿,突破"百年偕者"的记录,这是宋代泉州良好的医药环境及道教发达的实物证据。

  早在五代时,南安人杨樵,乾隆《泉州府志》卷65称其:"精岐黄术,闽王审知夫人病疮。召治之。不面诊,线察焉。初系线于木,曰木也,复系线于犬,曰犬也。最后系疮。炙之立愈。"这个医生似乎很有技术。另外南宋泉州还出了一个名医叫圆通大智禅师,僧名文宥。此僧不为人所知,连地方志也没记载。为说明宋代泉州的医药环境,特从有关史料作如下钩沉,南宋贾似道《悦生随抄》载:"温陵医僧圆通大智禅师文宥,善脉。晚年不按脉,望而知之。及临终五七年,隔垣而知之。"南宋鄱阳洪迈《野外类稿》卷下载:"前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其诗有"清源老医师,砭炙出投杖。''谁为苦疾痒,搔按不容拟。"等句,推想这一医僧还会按摩针炙的。世传吴真人能牵线诊脉,而杨樵及大智禅师也都会望气牵线诊脉,看来他们的医术都很高妙。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