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两岸红砖文化与保存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阎亚宁

  二、闽南地区的红砖与红砖文化

  中国传统中,“陶埏”的历史出现甚早,由土器进化到陶器,是人类用火文明的一个重大成就,进一步将之发展为制砖技术,并在建筑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用砖,砖在20世纪初以前,基本都是“青砖”,[5]但闽南一带却出现密度极高,品质甚佳的红砖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颇为独特。

  红砖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源流中较晚出现,且分布有着明显地域性局限的特质。

  (一)红砖分布区域与出现的分析

  传统红砖建筑在中国的分布,集中在闽南地区北起莆田、仙游(非闽南语系),南至诏安,由海岸线向西延伸平均约30公里的平原,也正是“闽南语”最为普遍的地区。

  福建省闽南语系的地区,包括了“福佬人(河洛人)”、“客家人(福佬客)”两个主要民系,以及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客家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丘陵地带,建筑以夯土、青砖为主要材料。沿海平原以“福佬人”为主,多用红砖。莆田、兴化、仙游等地虽不用闽南语,但其建筑亦多采用红砖。本文所称的红砖建筑分布区域,和“闽南语系”的范围并不相同。[6]

  (二)影响“砖色”质感的关键

  传统烧窑所需工作空间极大,除窑体本身外,尚需生土堆置区、生胚制作区、胚体阴干区、燃料堆放区、成品放置区等,并要规划适当的动线,供胚体入窑与成品出窑所需。

  形成闽南地区红砖的特殊材料质感,基本上有四个关键因素:

  1.土质与制胚

  ①土制胚的主要原料是粘土,化学成分如下:

  化学成分 合理配比% 主演作用

  1.二氧化矽 55-70 加强制品强度

  2.三氧化二铝 15-20 加强制品强度

  3.三氧化二铁 4-10 着色剂

  4.氧化钙 0-10 助溶剂

  5.氧化镁 0-3 助溶剂

  6.氧化钠(钾) 少量 助溶剂

  7.有机物 3-15 不良物质应尽量降低含量

  砖胚中所含氧化铁的比例对于砖的色泽影响很大,以氧化法烧制的砖,铁呈高价的Fe2O3存在,成品为红色;还原法中的铁为低价的FeO或Fe3O4,成品为青灰色,颗粒太大的氧化物也可能在成品表面出现黑斑。此外氧化钙在摄氏700度时将和铁氧化物化合,会使红色的表面转黄或浅黄,氧化镁若转为MgSO4时会形成日后的白华,因此在选土时须特别注意土质并应尽量将颗粒研磨粉碎搅拌力求均匀。

  ②制胚黏土在烧制前,需经练土、制胚、修胚、掠胚等制程,期间操作工艺对砖的品质影响颇大。

  2.窑形

  传统制砖的窑,依其性能可大体分为三类:

  ①歇式窑:圆窑、马蹄窑、蒙顶(罐)窑、方窑、文化窑等。

  ②半连续窑:又称目字窑、爬山窑等,以烧制生活用器物为主。

  ③连续窑:赫夫曼(Hoffmann)窑(八卦窑)、隧道窑等。

  闽南红砖在泉州一带(特别在晋江)多采用罐窑,左右各三支烟囱不等,漳州和台湾地区则多用文化窑,在尾端有一至三支烟囱。两种窑都属火力最有效率的倒焰式窑。

  3.装窑与攻烧材料

  闽南红砖的表面常出现烟炙的黯黑色纹路,在匠人巧妙运用下,在组砌后形成色彩变化丰富的墙面,造成纹路的主要原因为装窑叠胚采用“直斜条码法”。码,意指叠砌,“直斜条”为第一层直排的砖胚上,第二层斜角排列,第三层再斜向错开。此种叠法可以使烧砖时的火路在间隙间通行顺畅,温度平均。每层砖未被上层压覆的表面,在烧制过程中,会蒙上主要燃料“马尾松”的灰烬,并在持续攻烧中深深地烙在砖上形成纹路,形成闽南红砖的主要符码。

  4.烧制方式

  中国传统青砖都必须经过加水饮窑,采用还原法制成。闽南丘陵地带的非红砖地区采用此种方法多仅用于烧制屋瓦和生土墙配合,技术需求低,甚少作青砖。相对的烧制红砖的窑均为空气冷却的氧化法制程。一座窑内包括砖、瓦、尺砖、花砖等不同材料。其制胚、装胚技术,与烧制过程的控制,远较同区域的青砖复杂。

  (三)红砖文化

  以红砖作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年代并不太久,以留存的遗物为证,最早虽可推至约明末叶前后,至今约四百余年,然而实际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7]红砖建筑特征与形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烧制青砖,有工艺水准极高的制品,也有一般民间以土窑制成的简易作法,但基本上都包含着关键的“饮窑”制程,取得以还原法制成的砖。

  氧化法制程的红砖在近代以八卦窑(德国赫夫曼窑 Hoffmann kiln)或更现代的隧道窑、瓦斯窑、电窑等制成,其品质依据制程各个环节的工艺程序和烧制时间而定。

  传统闽南红砖,由现存的建筑构件观察,基本上都维持着相当高的制作水准。无论尺寸、线条、面层光泽以及敲击密度等,由早期至今数百年间都能维持品质的均齐度。因此此种技艺,在闽南地区似乎并没有一般技术发展的草创、试炼、修正、成熟等过程,几乎可以确认红砖一开始在闽南地区出现,烧制工艺就已相当成熟,也说明这种技艺是由境外移入的可能性。

  2.以泉州为中心的地理考量

  相较于首邑的福州,和开发较晚的漳州,泉州拥有良好的港岸、河道以及较深的腹地——“晋江平原”,在地理区位上有优势。泉州于唐代即有海外贸易,宋代设市舶司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外来文化于此移入,自是合理。

  另一方面,因距离省城福州较远,受官方规制相对较少,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使用,也就灵活许多。

  3.移入的可能时间

  红砖技艺在世界上出现并成熟,首推古罗马,在中亚的古波斯,也有采氧化法烧制面砖(Tile)的技艺,两个文化圈里红砖技术持续发展并使用至今。

  红砖移入闽南,很可能在下列三个时间:

  ①宋元时期

  藉设市舶司开商贸易影响,由西方引入,主要来源很可能为中亚的阿拉伯地区。

  ②郑和下西洋时期

  六百年前郑和承明成祖之令七下西洋,虽自南京启航,福州修整,但有颇多船工为福建裔,航海过程中吸收西方文化技艺移入亦有可能。

  ③17世纪大航海时期

  欧洲各国在17世纪大航海时期纷纷东来,寻找新的殖民地与商机;华籍海上商团移民,亦有颇多和外人接触的经验。英、荷、葡、西等国都是普遍使用红砖的国家,此种技艺藉由直接或间接的移入,是一种相当可能的情况。

  ④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合理的推论,亦即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因着地理环境和政治优势的条件,成为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主要口岸,并在宋元之际即已大量接触西方文化。红砖是西方早已成熟且大量使用的技艺,随着商贸关系的密切接触,传入了较为开放且统制相对较小的泉州。时间以17世纪大航海时期前后最为可能。

  红砖建筑的区域和“闽南语”的核心区基本重叠,呈现的除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之外,更反映了闽南地区人民在传统文化中更为开放、积极、具冒险性格,以及勇于接受新知的文化特质。

[责任编辑:潘潇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