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红砖文化与保存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阎亚宁
二、闽南地区的红砖与红砖文化
中国传统中,“陶埏”的历史出现甚早,由土器进化到陶器,是人类用火文明的一个重大成就,进一步将之发展为制砖技术,并在建筑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用砖,砖在20世纪初以前,基本都是“青砖”,[5]但闽南一带却出现密度极高,品质甚佳的红砖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颇为独特。
红砖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源流中较晚出现,且分布有着明显地域性局限的特质。
(一)红砖分布区域与出现的分析
传统红砖建筑在中国的分布,集中在闽南地区北起莆田、仙游(非闽南语系),南至诏安,由海岸线向西延伸平均约30公里的平原,也正是“闽南语”最为普遍的地区。
福建省闽南语系的地区,包括了“福佬人(河洛人)”、“客家人(福佬客)”两个主要民系,以及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客家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丘陵地带,建筑以夯土、青砖为主要材料。沿海平原以“福佬人”为主,多用红砖。莆田、兴化、仙游等地虽不用闽南语,但其建筑亦多采用红砖。本文所称的红砖建筑分布区域,和“闽南语系”的范围并不相同。[6]
(二)影响“砖色”质感的关键
传统烧窑所需工作空间极大,除窑体本身外,尚需生土堆置区、生胚制作区、胚体阴干区、燃料堆放区、成品放置区等,并要规划适当的动线,供胚体入窑与成品出窑所需。
形成闽南地区红砖的特殊材料质感,基本上有四个关键因素:
1.土质与制胚
①土制胚的主要原料是粘土,化学成分如下:
化学成分 合理配比% 主演作用
1.二氧化矽 55-70 加强制品强度
2.三氧化二铝 15-20 加强制品强度
3.三氧化二铁 4-10 着色剂
4.氧化钙 0-10 助溶剂
5.氧化镁 0-3 助溶剂
6.氧化钠(钾) 少量 助溶剂
7.有机物 3-15 不良物质应尽量降低含量
一、背景
中华文化对外辐射,并在互动中持续地反馈,形成东方文化的主要特色。郭湖生教授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一文中[1],即已阐明此项观念,并藉不同地域类型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中国建筑在东方建筑体系中的关键地位。[2]
此种以人的流动与文化传播,作为建构中国建筑谱系的研究,包括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的团队,都取得了相当具体的研究成果,并造成影响。[3]
台湾的汉式建筑受四百年来移民社会的影响,明显地以中国建筑南方式样(主要是闽南、粤东)的延伸与衍化为主;其中,又以闽南所占的比率较高。[4]论述台湾传统建筑,与闽南地区的研究,有着必须与必然的指向。
“闽南”一词,在不同的学问中的定义落差甚大,按周振鹤、游汝杰以语系标准分类,闽南语系包括了现在沿海的惠安以南至诏安,向西则以龙岩地区的丘陵地带为界,亦即包括了泉州绝大部分、厦门的全部;漳州的大部,以及龙岩的局部。
他们基本上多是以闽南语为主要地方语言的地区,台湾也属于此一文化圈的影响范围。然而这些闽南语系的地区,和红砖建筑的分布范围并不相同。
[责任编辑:潘潇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