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千年古调注“新声” “后生家”接棒泉州方言吟诵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12-20

在古代影视作品中,私塾先生带着学生吟诗诵词,摇头长吟,陶醉其中的场景大家并不陌生。《论语》《墨子》里都有“诵诗三百”之说。

泉州话孕育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成熟,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用泉州方言吟诵唐诗宋词自古有之,它以唐朝中古音为标准音,用文读音方式吟诵流传至今,尽显唐音遗韵。

闽南方言吟诵进校园(视频截图)

日前,第七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诗文闽南方言吟诵”项目入选。而早在2022年11月,蔡胜铁、李丽敏、许长锋、李梅英等中心成员在中心老领导和方言专家支持下,就把这一泉州传统吟诵经典诗文的学习方法带入校园,进了课堂,相继在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昇文小学等举办了兴趣班,创办了“吟诗社”,前后共有100多位同学参加了学习,传承古朴的吟诵读书方法。

蔡胜铁老师曾作为未来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委,参与编撰过小学《语文》《儿童学古诗词》等教材,非常看重儿童启蒙教育。

【入选非遗】

泉州方言吟诵流传千年

“抢救”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这是高效的教育与学习方法,泉州方言吟诵代代相传,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蔡胜铁理事长介绍, 泉州方言古诗文吟诵的传承,其意义在于抢救、保护中华经典传承的方式,也找回了古诗文教学的固有方法。

诗文泉州方言吟诵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以声音展现诗词韵律美,增强记忆与感染力,也是文人雅士抒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蔡老师永远记得,在七八岁时的启蒙年纪,曾上过私塾的父亲,就口口相传地教他和弟弟、妹妹们用泉州方言吟诵诗词,从唐诗、宋词,再到古文(短文),父亲传授的吟诵调永远记得。“他念一句,我们跟着念一句,反复吟诵,时至今日,教过的诗文都记忆深刻。”蔡老师说,“爱读书、强体魄”是家庭传统,孩子们的启蒙学习就是从吟诵诗词开始的。蔡老师儿子8岁时,身在美国的80岁爷爷就亲笔书信,以《三字经》中的“勤有功,戏无益”来勉励孙儿,要多诵读古诗文,要背熟,打好基本功,儿子在小学毕业前就能背诵《滕王阁序》。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家中形成了温馨积极的学习氛围,子孙后辈受益颇多,学有所成。

蔡老师认为,方言吟诵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更注重诗文内在的节奏和语言的发声规律,能帮助吟诵者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内涵与音韵,更好地记忆古诗文,也能让正宗的泉州方音得以传承。而这些对年青一代大多是陌生的,因此对古诗文泉州方言吟诵的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已迫在眉睫。

李丽敏老师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为学生们教授诗文闽南方言吟诵。(李丽敏老师供图)

【吟诵特色】

用“府城音”文读音吟诵

编撰教材让非遗更好传承

每周二、周四下午,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泉州艺术学校教师李丽敏,都会风雨无阻准时来到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为学生们教授诗文闽南方言吟诵,教室里回荡着富有韵律的古诗吟诵声,恍如古时的私塾,师生通过吟诵沉浸在诗文赏析中。

78岁的李老师在泉州方音(方言)教学领域尽人皆知,自1984年起她就在泉州艺校担任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等泉州声腔艺术专业的正音老师。2003年退休后,她继续受聘于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15年的南音系正音课程。在她看来,讲闽南语已出现断层,抢救并传承泉州方言,是她毕生的追求与责任。

2022年11月,在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牵头发动下,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乡音诵诗词》正式开课,紧接着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音”吟诗社正式成立,由李老师授课,带领学生传承闽南文化,感受泉州乡音古诗词吟诵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就如她20世纪60年代前跟随父亲、大姐用闽南方言吟诵诗文。

“以泉州标准的‘府城音’来吟诵,每个字都要用文读音,古韵才能呈现。”李老师介绍,随着唐朝时期经历的南迁,洛阳官音被带到泉州。泉州方言在各县区有着明显的乡腔差异,南音、梨园戏等都以泉州方音为标准音,且多用白读音。文读音相当于唐朝的中古音,用文读音读古诗,又遵照传统诗词格律“句分平仄,字关抑扬”的要求吟诵,平仄、押韵能体现得更淋漓尽致。泉州方言有7个声调,韵母87个,声母13个,1个零声母。在方言吟诵中,要讲究鼻音韵和入声韵,吟诵的长短高低、节奏结构与诗词的格律、汉语的声调、文章的章法等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李老师用心选择富有儿童情趣和赞美山川之美的诗文切入,以模仿入手,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担任四十余载“正音老师”,李老师曾编纂出版《泉州方音教程》,如今她正专注于编撰教材《泉州方音吟诵诗文》,用国际音标来给诗文注音,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将这项非遗项目更好传承下去。

闽南方言吟诵进校园(许长锋老师供图)

保留入声字增加节奏感

抑扬顿挫中体会诗文情感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秘书长、泉州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许长锋老师介绍,20多年前,他通过诗词协会向老一辈学习方言吟诵并传承。

许老师指出,闽南语的发源地是中古时期以中原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周边区域,俗称“河洛话”。现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闽南方言至今仍保留入声字和叶韵,如“西风烈”的“烈”和“一”等,在吟诵时要短促,以增加节奏感。

闽南语中除了文、白读音,还有一字多音,有平仄之分。如“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看”,在闽南语中读平音,符合诗词格律里的发音要求。

今年9月,许老师来到泉州市昇文小学,开展非遗教学。他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语境多为普通话,泉州方言接触较少。吟诵教学中讲究“会读再吟”,要先对学生进行闽南语正音,对字词反复校准读音后,再教授吟诵技巧。学习中要注重抑扬顿挫,平仄音的长短,吟诵中将对诗文的理解融入其中。

“通过吟诵,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意境。”许老师说,对诗文的反复吟诵,不仅能加深记忆,更能举一反三,内化为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提升对闽南文化的认识,闽南语词汇掌握多了,就能不断矫正自己的闽南语发音,将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

蔡胜铁老师教授徒弟(梁女士供图)

【拜师传承】

“10后”拜师学吟诵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蔡老师逐字逐词的指导下,10岁的傅秉恒和6岁的妹妹傅韵文一起认真学习泉州方言吟诵,多首唐诗已能朗朗上口。傅秉恒母亲梁女士介绍,孩子幼时在家里都用闽南语进行交流,上学后都说普通话,闽南语渐渐只会只言片语。秉恒上幼儿园时,会引导他背诵古诗词。

2022年11月,诗词泉州方言吟诵走进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秉恒成为吟诗社学习班首批学员,经过近1年的学习后,他已能在学校进行吟诵表演,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梁妈妈看来,孩子师承蔡胜铁老师学习,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传统、更地道闽南方言吟诵的大门。

“许多经典诗文用泉州方言吟诵,会呈现出与普通话朗诵不同的韵律和意境,使人对国学经典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梁妈妈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80后”,也乐于与蔡老师和孩子一起,富有情感和韵律地吟诵,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古朴韵味以及深厚的泉州方言文化内涵。

蔡老师表示,诗文闽南方言吟诵在被列入泉州市级非遗项目,并走进校园后,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在传承传统方言吟诵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既保留闽南语的精髓,也为这一闽南传统语言文化注入新活力。

蔡老师表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积极培养方言吟诵方面的人才,“抢救”和“传承”泉州方言诗文吟诵,一定能做到。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