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用于激励士子奋发有为的奖学助教规定古已有之。居住于今石狮市鸿山镇东埔村的邱氏族群,早在清雍正年间就创立了东埔“士子领银族例”,鼓励氏族年轻人勤勉树志、勇敢争先,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个姓氏族群在明清时期,先后出了邱有岩、邱应和、邱寿民、邱祯、邱天胜、邱有章等一众文武贤材,蜚声海内外。
明“父子进士”造福乡坊
走入石狮市鸿山镇东埔村,脚下是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渔家房屋远近起伏,错落有致。村子滨海,不远即是渔港,渔村、码头、渔船、礁石、海鸥,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如今的东埔村是东埔一村、东埔二村、东埔三村的总称。清代《西山杂志》曾这样描述东埔村:“村人从渔而生,渔舟归来,鱼满于东畔之埔也。”古时的东埔,又称东坡、东波等。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渔民在附近海域捕鱼打拼。广袤的海犹如一块无垠的蓝色田野,渔船在海田上划出美丽的耕耘弧线,娴熟的技巧、深厚的经验让渔民们与大海的搏斗游刃有余。清代《东坡邱氏谱序》称:“东坡,居泉之极界,鱼盐蜃蛤聚于东海,有太公在齐之风。”自古以来,这里海产资源十分丰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东埔人。
东埔村现主要姓氏仍为邱氏,占全村总人口的九成以上。而邱氏在东埔繁衍迄今已有600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邱氏始祖奕田避乱入闽,迁居晋江二十都龙窟,分为四房。奕田自居于西港。次子思文见东坡山川秀美,遂购置一片山地移居于此,由此开创了东埔邱氏基业,后被邱氏子孙尊称为“东坡公”。自明代以来,东埔邱氏英杰辈出,不少成为名宦、乡贤,入载史册。这些人物的事迹,对于整个邱氏族群都起到了很好的楷模引领作用。
据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馆长邱国凹介绍,到了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东埔村出了邱有岩、邱应和父子进士。他们相继进入仕途,官居显位,造福乡坊,对东埔人的心灵震动极大。邱有岩,字孔观,号兖泉,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曾任南京光禄少卿、吏部考功郎、应天府丞等职。其幼承家学,文才出众,在乡时以廉为本、以孝为根,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曾驱除蠹吏、平反冤狱、打击豪绅,事迹流传甚广,为后人所称道;邱有岩之子邱应和,字仲甫,号致斋,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任全椒县令、宁国县令、户部管粮督储等职,任内“增社仓,修黉序,搜蠹翦莠”不遗余力,同样有着显赫的政绩。由于邱有岩出身书香门第,家风淳厚。他在告老归乡后,又专心课督邱氏子孙。在邱有岩的言传身教和家风熏陶下,东埔村文教振兴,科甲蝉联,除了其三子邱应和也中进士外,村中还出了“叔侄四举人”,一时风光无量。从邱有岩家族身上,东埔人看到了优良家风家训传承的重要性。
东埔村内的“四世一品”宗祠
村内立“四世一品”宗祠
东埔村不光出文官,也出骁勇善战的武官。东埔人邱天胜,字孚功,号凯臣,清康熙年间曾被授予贵州参将之职,封荣禄大夫、左都督。
邱氏收藏的《东埔邱氏世谱》
据《东埔邱氏世谱》载,邱钟羲,官名天胜,“字孚功,号凯臣,道俸公第四子”,生于明崇祯癸酉年(1633),卒于清康熙癸已年(1713)。邱天胜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胸怀壮志。其曾祖叔是邱祯,官至都察院经历;祖叔邱延云、邱延枝,一任奉新知县,一任谷城训导。邱家多出社会栋梁,家教严谨,这些都为邱天胜的全面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清初,时局动荡,海盗猖獗,沿海百姓时刻生活在危险之中。邱天胜愤而“辍诗书,学弓矢”,因精通韬略,武艺超群,受到福建水师都督万正色的赏识重用。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邱天胜随万正色大军收复金门、厦门。此役中,邱天胜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副将。康熙二十二年(1683),邱天胜又出征澎湖、台湾。战功卓著,授左都督衔。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入京觐见康熙帝,以军功授荣禄大夫,成为“一品大员”;朝廷封赠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同享一品荣耀。康熙三十六年(1697),诰封“四世一品”的圣旨送至东埔,邱天胜家族可谓显赫一时。邱天胜身故后,还获赐谥“武烈”。故邱氏祠堂有对联曰:“赐谥建祠荣祖德,乡贤名宦仰宗风”“平金厦靖澎台四世一品,封大夫授都督千秋永名”。
今在东埔村内,“四世一品”邱氏宗祠仍存,为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邱天胜以军功被诰封后,村人在清雍正丁未年(1727)建祠,一年后竣工。该祠坐南朝北,古朴典雅,为三开间两进的闽南祠堂建筑,内有“四世一品”横匾。据邱国凹介绍,清康熙“四世一品”圣旨原件本由东埔邱氏后裔收藏于邱氏宗祠内,全称为“清康熙三十六年黄地祥云飞鹤文锦敕封邱天胜及上三代诰命”圣旨。由于保存方式不当,清康熙“四世一品”圣旨本体一度状况较差,正文部分出现严重残缺、脱丝和污染等情况。2015年,邱氏后裔将传承300余年的“四世一品”圣旨捐赠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并交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抢救性保护。经过四年努力,圣旨内容得到了复原,此举也让邱天胜勋绩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
《东坡(东埔)邱氏世谱》里关于“士子领银族例”的记载
奖学族规激励士子奋发
据《东埔邱氏世谱》载,清代,东埔“四世一品”邱氏宗祠竣工后,因用来建祠的公银尚有余款。村里的贤达便倡议创立东埔奖学族规,以此激励士子赴考科举,并提倡有能力的人继续量力捐资,以保证“公银澡源不缺”。第二年,村内正式定下了“东埔士子领银族例”,这是针对东埔青少年从入学到赴考而制定的奖励细则。其内容如下:
①文生赴院试者每人给银一两;
②文生赴乡试给银六两;
③文生赴会试给银六十两;
④武生赴院试者每人给银五钱;
⑤武生赴乡试给银三两;
⑥武生赴会试给银二十两;
⑦或能补禀者给银八两;
⑧出贡者给银十两;
⑨出贡能岁科夺府县案元者给银四十两;
⑩入泮之初,文生金花礼十二两;武生金花礼四两。
该族规还特别声明:不读书者不能冒名应试领取公银家用等。
石狮东埔士子领银族例可以说是泉州地区早期“奖学助教基金”的范本。这份族规明确规定对东埔学子从入泮(即学童入学)开始,即予以资金扶持,后续在参加文武科举的院试、乡试、会试时,亦都给予相对的资金帮扶,可谓一以贯之。从奖学金额来看,也较为可观。该族规的创立得力于东埔邱氏族内宗长、士大夫、乡绅的幕后推动,极大地激发了士子参与科举的积极性,也为其他姓氏族群发展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明清时期,国家在奖学助教方式上,体系愈加完备。各地政府除实行学田制外,还大力提倡民间机构捐资助学,创办众多义学、宾兴等助学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招收贫寒生童,为寒门学子提供读书应试的机会。清朝时期,不少官学、书院等教育机构还会向生徒发放“膏火银”,用来维持其日常生活开支。除了银钱外,有时也发放谷米等食物,一般是按月派发。石狮东埔士子领银族例契合了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的主流政策,故而影响深远。
有越祖宇内外的题刻,凸显东埔文化精髓。
东埔士子领银族例极大地激励了东埔邱氏家族学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氏族出现不少类似“有越公”家族这样的书香门第。据悉,有越生于清康熙庚辰年(1700),他一生重视教育,教养子女、督课维勤,一家长幼有序、和睦相处。此后数代人丁兴旺,簪缨继美。而今,在东埔村内尚存“有越祖宇”,迄今已有近270年历史,近年又历重修。于今,有越祖宇内外有不少楹联、诗文、家训等题刻,凸显东埔文化精髓,形成特色鲜明的有越家训文化交流中心。该文化交流中心已于2023年被命名为第五批泉州市家风家训馆、石狮市家风家训教育示范点。
邱天胜画像
缅怀邱天胜将军的“四世一品”亭
非凡渔村展现人文魅力
在东埔村内有一座大铺山,山顶上如今屹立着缅怀邱天胜将军的“四世一品”亭。亭前有“平金厦靖澎台戍边卫国,授大夫封都督文治武功”石柱联。亭内有石碑,正面碑文中录有诰封“四世一品”圣旨原文。
邱有章的“绥及万方”题刻石
邱国凹表示,邱天胜将军的影响巨大。在他之后,东埔邱氏还出了扼守台海、捍卫海疆的名将邱有章。邱有章(1695—1757),字子风,号鸣岗,行伍出身,自幼熟读兵书。雍正十一年(1733),出任澎湖水师右营游击,而后数度获得提拔,至乾隆十三年(1748),升任澎湖水师协副将,成为镇守澎湖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统筹澎湖防务,维护海疆安全。邱有章忠君爱国,勤政爱民。他在任内修筑城池,操练舟船,防备海寇,还曾捐资重修澎湖天后宫后殿、水仙宫、龙德宫、无祀祠等宫祠。在澎湖龙德宫内仍保存着邱有章亲书的匾额“绥及万方”,该匾是海峡两岸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物。今在东埔渔港广场上亦立有邱有章的“绥及万方”题刻石。
“怀远将军”墓道碑
清乾隆己未年(1739),邱有章任福建水师提标后营游击时,因功荣授三品。朝廷诰赠其亡父邱钟易为“怀远将军”,并在东埔村的路旁立有“怀远将军”墓道碑。这块高大的墓道碑至今保存完好,东埔村民都称之为“下马碑”。“怀远将军”邱钟易及其夫人的墓葬,亦保留于村中。东埔村丰富的文物遗存,直观展现了村落悠久的历史,也与渔村风情交相辉映,令整座村子散发出非凡的人文魅力。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