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非遗传承人聚泉信,畅谈“泉州非遗进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12-13

“用年轻人的语言,年轻人的传播方式,让泉州非遗代代相传。”

“泉州非遗进高校不仅是传授技艺、传播文化,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精神,守住优秀传统。”

“做好泉州非遗的数字化工作,对非遗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

12月12日,由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市文旅融合与文化创意协会、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泉州非遗进高校的实践与探索座谈会,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举行。各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分别就“非遗”进校园的意义、重要性、主要成效、实施路径和目前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国家级36项、省级128项,这是人类世代传承的瑰宝。”泉州市艺术馆馆长丁聪辉表示,要进一步提升泉州非遗进高校的实效,就必须做好课程融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切实以文化人,同时努力用年轻人的语言、年轻人的传播方式,让泉州非遗代代相传。

安溪竹藤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富含着安溪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被称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其工艺把竹编和藤编有机结合,既有竹编的柔美灵巧,又有藤编的韧性耐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创意特色。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据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陈红萍介绍,安溪竹藤编走进学校已有十多年,既传承了竹藤编技艺,推动了产业发展,同时也设计推出了更多年轻人喜爱的竹藤编创意产品。

近年来,泉州市探索“非遗+N”模式,促进非遗保护与文旅经济发展双赢,让泉州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走向了世界舞台。蟳埔民俗文化村凭借蟳埔女簪花围习俗火出圈,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簪花热潮,直接带动蟳埔成为旅游热点,引爆泉州文旅市场。蟳埔女习俗传承人黄晨表示,该项习俗已推广十多年,自2022年开始火爆出圈,走遍中国,走向世界。如今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簪花艺术,让人赏心悦目,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5人,省级128人,市级472人,形成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校园传承等传承模式。漆线雕传承人黄雪玉、泉州(李尧宝)刻纸传承人林伟忠、泉州布雕画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梦曦、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传承人黄雪玲等纷纷表示,泉州非遗进高校不仅是传授技艺、传播文化,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精神,守住优秀传统。希望今后能让这些非遗技艺持续走进高校,为学生授课,与学生互动。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是福建省首批12所闽台“校-校-企”高职联合培养人才试点院校和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青年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为打造校园文化,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学院黄克安教授提出,做好泉州非遗的数字化工作,对非遗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泉州非遗进高校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更鼓励学生提取闽南文化、泉州非遗元素,创作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具有泉州鲜明特色、又便于携带的物美价廉的文创产品。特别欢迎大师们入驻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数字文创园区,让该园区为泉州非遗数字化工作贡献一份力。

泉州市文旅融合与文化创意协会成立以来,联合泉州市文旅局相继开展了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等系列主题活动,有力营造了非遗活化传承的社会氛围。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泉州市文旅融合与文化创意协会会长许旭明表示,泉州非遗进高校时间长、效果好,推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泉州、热爱泉州、留在泉州、奉献泉州。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开展“闽南文化在泉信”就是很好的做法,今后要把闽南文化特别是泉州非遗融入育人、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创作,融入研究、融入传播,让泉州非遗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绽放绚丽之花。

开展“非遗”进校园,不仅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感受“非遗”之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座谈会上,各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非遗”传承与艺术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和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相结合,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不断增强学生自信感、乡土认同感和责任感。

来 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