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占村番仔楼翻新作为村里的活动场地
华侨古厝是近现代华侨生活、创业、奋斗以及参与国内革命、建设和改革等的重要历史遗存。日前,泉州首创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已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并正式公布。条例中对包括华侨古厝在内的华侨历史遗存保护利用提出了要求和建议。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安多地采取多种措施对华侨古厝进行保护和再利用,让闲置古厝焕发新活力。
埕边村番仔楼改造成闽南风格的餐厅
盘活:保护性修葺改造 老番仔楼焕新生
一栋有着72年历史的番仔楼,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闽南特色风格的餐厅。日前,记者来到南安水头镇埕边村一探究竟。这是一栋石砖木混合结构的双层番仔楼,主楼共有28间,楼前有庭院,东面有护厝。番仔楼从内到外修葺一新,门口设了前台,楼内的房间改成了厨房和包厢。临近中午客人一多,餐厅的工作人员就纷纷忙碌了起来。
“这栋番仔楼已闲置多年,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非常可惜。村里便想着将其盘活利用起来,经过商议,计划将其改造成餐厅,带动经济发展。”埕边村党支部书记高少阳说,这座番仔楼名为“墀成楼”,建于1952年,屋主是旅菲创业的村民高墀渠,现已离世。村委会与现居香港的高墀渠后人沟通,通过租用的方式取得了房屋的使用权,后又联系多名在外经商的村民返乡对番仔楼进行保护性改造,将其打造成村里的特色餐厅,于今年5月份正式开业。改造后的番仔楼带动了年轻人返乡创业和村民就业。
“这栋古厝改造后,现在我们唱南音都有了好去处呢!”今年6月,南安码头镇宫占村将华侨闲置的番仔楼改造后,让热爱南音的黄女士有了和大家一起唱南音的新场所。走进这栋番仔楼,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闽南建筑气息,墙面、房门多处可见翻新痕迹。一楼共有7间房,每间房用闽南清水砖砌成拱形门,房内铺着闽南红砖。房门上还写有奋发图强、勤俭持家、自力更生等标语。二楼则更为宽阔,地面也铺着闽南红砖,两侧砌着清水砖。两侧的多间房已腾出备用。
记者了解到,这栋番仔楼名为“隆德居”,由宫占村现居菲律宾的乡贤戴凤河所建,后闲置下来。今年为支持村里对其保护和利用,戴凤河出资进行翻新,并授权给村里进行管理和改造。村里目前将其作为南音社活动场所,免费向村民开放,并计划将一楼的房间改造成侨史馆和邻里书屋、农耕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
保护: 保留原有风貌 整治周边环境
“我们村华侨留下的古厝有20多处,目前已对其中3处进行保护和改造利用。”高少阳介绍,为保护和盘活华侨古厝这一宝贵资源,促进乡村振兴,从2022年开始,村里在征得屋主同意后,陆续对闲置的华侨古厝进行翻新改造和利用。除了墀成楼改餐厅,还有一处番仔楼改成了公益书屋,另一处古厝即将改为村史和侨史馆。
“改造过程中,我们会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风貌。”高少阳说,几处老房子的修缮,都请了专业施工团队进行详细的规划,“像一些房子的木头、门、砖虽老旧但还能用的话,我们会进行简单修缮并保留下来。”
“翻新过程也是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高继业告诉记者,“隆德居”周边原本杂草丛生,还有旱厕和猪圈。为使改造后的楼房更为美观,村里组织人员清理了杂物,拆除了旱厕和猪圈,让周边环境更加整洁,接下来还计划对房屋周围进行绿化、美化并修建围栏。
经验: 积极争取授权 多种渠道筹资
在进行华侨古厝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两位村书记也总结了相关经验。高少阳认为,取得屋主的授权是关键的一步。他觉得,不少华侨较少返乡,对于村里的发展情况及改造规划知之甚少,因此需要真诚地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且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需要多次劝说和引导。同时,平日里还需做好家乡发展的宣传和对村民的关怀,让华侨能更多地关注家乡,支持村两委的工作。高继业认为,许多海外华侨是乐于支持古厝保护和再利用的,但更多时候他们愿意提供的只是使用权,因此可以采用租借的方式明确所有权,避免纠纷。
资金方面,高少阳认为,如果打算将古厝改造为民宿、餐厅等经营性场所,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在保护的基础上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若要改造为公益书屋、村史馆等公益场所,则可考虑动用村财、申请上级补助或发动村民和乡贤捐款相助。
部门:重视古厝保护利用 多措并举推动落实
记者从南安市住建局了解到,近年来南安市采取诸多措施加强对包括华侨古厝在内的华侨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如出台相关文件、组织全面普查、做好华侨建筑单体保护等。目前南安已普查华侨建筑622栋,其中的22栋涉侨历史建筑,已全部完成测绘建档、保护图则编制和挂牌保护工作。同时已修缮凤阳堂、大舍祖等涉侨建筑8栋,投入资金约500万元。2024年实施了九郎书院、高紫荆故居、陈氏民居等10栋零星的华侨建筑修缮,总投资1306万元,已完成投资1065万元。
南安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在进行华侨古厝的保护和利用时应注意理清建筑产权归属,加强宣传来提高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对于濒临消失的重要华侨建筑建议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保护修缮;一般性的华侨建筑,资金可通过多渠道解决,如通过政府、侨资、企业、村镇、个人、团体、股份等多种方式融资。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