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文润刺桐越千年——人文经济相融共生的泉州实践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8-22

游客在泉州古城感受世界遗产城市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 (融媒体记者陈起拓 摄)

千年岁月沉淀,泉州这座城市获得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涌动着令人着迷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度——它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22处遗产点述说着千年海丝故事;它是民营经济大市、强市,GDP早已跻身“万亿俱乐部”,爱拼敢赢的精神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城以文兴,以文化城。厚重历史文化是源,城市进阶发展为流,源远方能流长。“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里,蕴含着“晋江经验”创新发展和“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强大动力。

既有悠远文脉、人文之美,也是经济强市、产业高地。在这里,文化软实力源源不断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精心勾勒出一扇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美窗口,泉州成为观察人文经济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篇章。

文与城“双向融合”

一座城的气质,往往取决于其人文底蕴。

涂门街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老街,分布着清净寺、关岳庙等13处宋元“海丝”文化遗存;开元寺里,大雄宝殿前月台与后回廊上的印度教石刻,在历史长河中与佛教和谐相融,也映照着泉州作为千年古城的自信与从容。

走进泉州海交馆,镇馆之宝——泉州湾宋代沉船等文物,仿佛带你回到过去,而“刺桐梦华图”沉浸式投影,又将历史场景复原展示,结合数字媒体的深度配合与转化,如梦如幻。

漫步西街,簪花的摩登女郎擦肩而过,古朴的东西塔交相辉映,小店里传出的南音“唤醒”古老的记忆,与鲜活的当下同频共振……

在泉州,这样奇妙而和谐的“古今同框”并非个例。当人们沉浸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头巷尾,会看到古老与青春、历史与潮流在这里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与城市相融的泉州文化,是“兼容并包”。厚重的城市历史与现代都市的魅力,在这里相映成趣;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这里熠熠生辉。锚定“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目标任务,泉州加速统筹推动“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宋风古韵搭配时代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迸发新的活力。

与城市相融的泉州文化,是“融古通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城市,100个非遗传习所、1000个非遗展示点,让700多项珍贵的非遗项目焕发生机活力。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200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名镇名村得到活态传承,“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共享”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与城市相融的泉州文化,是“敢为人先”。这里是“晋江经验”的诞生地,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早发源地之一,是抚脉福建发展的“指标”城市。泉州人向海进发,将宋元时期的泉州打造成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东方贸易大港。外向性、开拓性、包容性的海洋文明与海洋精神的力量,催生出泉州延续千年的爱拼敢赢、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

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处处洋溢着清丽洒脱——这是中国日报网英国籍专家龙艾栎眼里的泉州。“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千年刺桐城韵味盎然,宋元文化深深融入新时代的泉州。”

文与产“双向赋能”

历经千年,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有了更多时代样本。

文化“软实力”,练就产业“硬支撑”——

丰泽区的蟳埔村在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前,全村做“簪花围”生意的店铺只有五六家,到如今已增至数百家,即便在平日游客也是络绎不绝。“游蟳埔、戴簪花、美自己”不仅成为时尚潮流,更是游客来到泉州最独特的文化体验。

烟火气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更是源源不断的商气、人气。2023年,泉州实现旅游收入1002.40亿元,比增68.9%;接待游客8652.97万人次,比增53.9%。文旅产业成为泉州继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后的又一千亿产业,增速全省第一。

文化“新标签”,催化经济“新业态”——

游客因为“簪花热”而来,来了之后才发现,泉州不只是有簪花。

泉州花灯、惠安女公仔、闽南砖雕、泉州金苍绣……这两年,泉州府、鱼里风物、乐城之旅、西街游客中心等文创企业的销售量都在不断提升。2023年开始,泉州陆续举办城市礼物设计等文创比赛,通过大赛推动文创升级,将文化积淀凝聚成精巧的文创产品,实现世界遗产的传承创新发展。

文化赋能,一些传统产业焕然一新。在“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泉港区,为保护传承福船制造技艺,当地成立福船研发制造中心,并打造海丝福船馆、创办研学基地,展示福船的演变历史和建造工艺,弘扬福船文化。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致力于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元素,由“卖产品”变为“卖创意”,实现跨界融合。

对文创行业的支持,是泉州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近年来,泉州不断引入文创、非遗、演艺、研学等文旅新业态,众多业态都有“文化+经济”双轮驱动的特点。如今,泉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增加值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

经济“活跃度”,提升文化“开放度”——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就走出山门,畅销海外。今天,德化陶瓷产品销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产品出口比例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陶瓷出口工艺品市场份额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不止于瓷,“泉州制造”的雕艺、藤铁、篾香等,也因质量优良和发达的海外贸易,成为“抢手货”。近年来,泉州支持引导企业设立海外仓,用好RCEP优惠政策,加大出口力度,全市7000多家工艺制品企业创意无限,2023年完成销售产值超1400亿元。

文化先行,商贸共赢。依托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文化优势,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不断深化,推动源自泉州的美学风尚,经久不息风靡全国、走向世界。时至今日,泉州已构建“海陆空”立体开放格局,上半年进出口规模达1391亿元,创历史新高。

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

从“泉州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到“站在泉州能看到中国的历史,也能看到广阔的未来”,泉州的人文经济往往落笔于“人”的价值发现、挖掘与培育。

在西街无计民宿,老洋房院子的玻璃房和肆意生长的花草,让游客重拾生活的松弛感;小巷弄里的餐酒馆“鲤隅”,民谣音乐与传统古厝相融共生,在小庭院约上三两好友吹风品茶……在古城,一些老旧房屋在创业青年的接手改造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为什么选择泉州?”当你向这座城市的青年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在这里,不仅有古城人文味和烟火气,还能享受城市为青年发展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这让人和城市之间产生“深度连结”。

近年来,泉州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深入开展“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坚持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致力建设“品质泉州”,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真正融入城市人文精神当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安居乐业。

多元多维的城市书房、邻里中心,在泉州的城市角落、公共空间“遍地开花”,高品质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日益扩容,“不打烊”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全国典范;常态化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政府补贴,低票价运营”的公益性文艺演出,从每年数十场到每年突破千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正不断提升泉州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文化润物细无声,幸福见于细微处。色香味俱全的夜市,为外地游客设立寄放行李的爱心驿站;鲤城区西街旧馆驿巷口坚持30年的爱心奉茶点;持续100天的“爱心冰柜免费奉水”活动……146万名志愿者群体托起“志愿情、泉州红”品牌。

人与城相生相融,城与人共同发展。以城为名,拥抱世界,泉州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组建全国首个海丝特色国际传播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季、世界闽南文化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精彩纷呈,“刺桐文脉·最闽南”全球传播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宣传营销小分队走进法国……满载泉州乡音的“中国故事”“海丝故事”正越来越得到海内外人民的喜爱和关注。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泉州独特的城市人文,深深影响到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嵌入高质量发展肌理,也由此传播开来、加快“拥抱”世界,共同筑牢海内外泉州人的“根、魂、梦”。

2024年是泉州申遗成功三周年。在建设文化强市的征程上,泉州奋楫扬帆的昂扬气息激荡澎湃,如浩浩荡荡的海洋,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每一朵浪花都是新的!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