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7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国博雅集(北京)文物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作品捐赠入藏仪式暨“中国白·德化白瓷”国博雅集艺术鉴赏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圆满举办。
据悉,此次鉴赏会是继“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展出后,举办的融文物、科技、非遗、艺术、学术为一体的多元雅集。
“中国白—德化白瓷展”掀起“德化白瓷热”(许华森 摄)
德化白瓷展是国博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
据悉,2023年8月25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持续至今。展览遴选出400余件(套)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等传世精品,自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考古发掘出的德化窑古代珍品,以及当代德化制瓷名家的代表作等,集中系统地体现了德化瓷一脉相承的精湛技艺和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本次鉴赏会上,“中国白——德化白瓷展”策展人王月前首先总结了展览的举办成果。他认为,不同于综合性展览,“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主题突出,是以陶瓷历史为背景、以现当代白瓷作品为主体的陶瓷艺术展,通过陶瓷艺术品,不仅让观众看到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也展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开展后,掀起了一场由白瓷艺术带动的‘德化热’,原定的三个月展期,一延再延,已展出近一年时间,关注度与日俱增,经久不衰,现场观展数以百万众,线上观展和转发量更是不可胜数。”王月前表示,通过一段时间的统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中国白——德化白瓷展”的关注度仅排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之后,可以说,是这一两年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这在以往的展览里很少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鉴定师耿东升表示,此次,德化白瓷在国博的展期非常长,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国家博物馆陶瓷类临时展厅中最长的一个展览,把德化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全面展示出来。一些当代的展品,如《神话》《纸》,把工艺表现达到了极致,是创新发展的产物,“但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要学古但不要泥古,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才能继续发展。”
现场展示了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何朝宗造建窑白釉观音”
现场展示国家博物馆新入藏品《神话》
327件当代德化瓷作品入藏国博
本次鉴赏会现场,展示了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何朝宗造建窑白釉观音”和新入藏的作品《神话》。
据悉,7月26日当天,还举办了“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作品捐赠入藏仪式,共有包括《神话》在内的327件(套)当代德化瓷作品入藏。“这说明德化白瓷不光展览展示效果好,同时作品符合国家博物馆对于藏品征集的要求,也说明德化人民在现当代继承优秀的古代文化和传统工艺,并且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王月前说。
新入藏作品的创作者们在传统基础上丰富表现手法,吸收现代艺术理念而大胆创新,把德化瓷塑创作推向多元发展势态,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这批作品代表了当代德化白瓷艺术制作的最高水平,向人们展示了德化白瓷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327件作品大批量的收藏,对当代艺术品来说应该是首次,不光是丰富了国博的收藏,也是对德化独特艺术品的认可。”耿东升表示。
鉴赏会上,耿东升以《万瓷朝宗》为题,系统梳理了德化窑发展简史,并从何朝宗坐岩观音的重现、种类及工艺特征、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与同时代其他质地和不同窑场塑像艺术对比多个角度重点阐述了德化一代宗师何朝宗形神兼备、巧夺天工的艺术神韵。
“德化窑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古代瓷窑,从新石器时期直至今天一直在发展。”耿东升表示,德化瓷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人物塑造满足人们日常心理需求,进而加强了与人们生活的关联,这就是它独特的艺术性和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