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助力莘莘学子圆梦高考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6-07

2024年全国普通高考7日正式开启,泉州共有5.4万多名考生报名参加。昨日,泉州晚报记者兵分三路,走访中心市区多个考点,同考生们一起提前“踩点”。为了助力莘莘学子圆梦高考,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以暖心的举措护航高考。

家长

默默守护 做孩子的坚强后盾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泉州现代中学校门口时,考生家长林女士也冒雨赶来,她将一个红色塑料袋放在门口的储物架上,确认放好后才放心离开。记者看到,架子上摆放着众多物品,其中不乏家长精心准备的保温汤品和寓意吉祥的祝福花束。这里,似乎成了家长们默默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的温馨驿站。

“这是我女儿的复习材料。”林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在本校参加考试,为了让孩子以最佳状态备考,前几天她特地将孩子接回家中复习。昨日送女儿返校后,她突然发现女儿的一份重要复习资料遗漏在家,这才冒雨送来。

在泉州五中(城东校区)门口,家长王女士将身份证交到孩子手中后,伫立许久,目送着孩子进校熟悉考场。王女士说,高考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孩子的后盾,默默支持和鼓励他。“考完以后,我和孩子他爸约好了要陪他去一次毕业旅行,希望他在考场上做到从容应对、落笔无悔。”

临近中午12时,在泉州七中校门口,记者偶遇了2位高三考生,他们表示自己收到了不少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家住清濛开发区的王同学告诉记者,最近妈妈都会为他送来精心准备的饭菜,为他加油鼓劲。更让他感动的是,妈妈还打算在高考首日穿上旗袍,为他助考加油。他说,自己正按照节奏备考,将不负所有爱他的人的期望,向理想院校迈进。

学校

全方位保障 为学子撑起一片“晴天”

昨日下午3时许,在泉州实验中学(圣湖校区)校门口,一辆辆满载高考学子的大巴车在警方的开道护送下,朝着滨江校区考点的方向驶去。据悉,高考期间,校方为高考学子提供校区往返接送、三餐及饭后水果等服务,班主任还将定时在班级群里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确保学子顺利完成高考。

在泉州现代中学,4名学校保安守在校门口严阵以待,对进入的人和车辆进行仔细询问和检查,确保没有考试专用标志的人员不得进入考点。校内的工作人员正搭建挡雨棚、张贴提醒标志等,为高考做好准备。该校陈老师介绍,为了应对雨天情况,工作人员在教学楼前搭起了一座座挡雨棚,为考生们撑起一片“晴天”。

泉州第五中学(城东校区)的校园里,连通校门、休息室和考场的红色挡雨棚也已搭建完毕。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高考除了提供交通疏导、医疗应急等必要保障服务外,学校还为考生、家长开展了考前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适心态。

爱心人士

暖心护考 护航考生追逐梦想

高考不仅是莘莘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也是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高考前夕,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发开展爱心护考服务,护航学子逐梦高考。

东南公益在泉州五中考点设置志愿服务点

昨日下午,泉州晚报社旗下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携手多个志愿团队在泉州五中(城东校区)考点开展主题为“高考圆梦·志愿同行”的护考行动,在考点设置护考服务点,向考生和家长提供文具、饮用水、防暑医药、雨具、充电宝等爱心物资和心理咨询等贴心服务。

东南公益负责人介绍,今年是东南公益在泉州五中(城东校区)考点进行爱心护考的第4个年头,这次护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有18个志愿团队、爱心单位的10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分行赞助了应急文具套装、急救医疗箱、矿泉水等物资。

据悉,“高考圆梦·志愿同行”——2024年丰泽区“高考护考”志愿服务活动由中共泉州市委文明办、丰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联合主办,将在泉州五中(城东校区)、泉州一中(东海校区)、泉州九中、城东中学、泉州实验中学(滨江校区)、现代中学等6个考点开展。

泉州一中校门口的开元街道护考驿站

在泉州一中(鲤城校区)考点门口,开元街道的“护考驿站”已搭建完毕,两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加固帐篷、摆放桌椅等工作。“这是为考生、家长们提供的一处休息点,我们准备了矿泉水、水笔、2B铅笔、橡皮擦、创可贴、藿香正气水等物品。”开元街道工作人员介绍道,他们还安排志愿者在现场提供相关服务。

泉州七中在为学生搭建太空架帐篷

同一时间点,泉州七中晦鸣家长志愿队队长詹建忠也来到泉州七中(城南校区)外,为隔天的志愿服务做足准备。

“这是志愿服务队第八年参加高考护考活动了。”詹建忠说,5日晚上,志愿服务队配合校方在校内完成了太空架帐篷的搭建,校门口的志愿棚也将于高考首日搭建完毕。本次护考活动由学生家长自愿组织和参与,其中不少志愿者是今年参与高考的学生的家长。从7日起,他们将每天安排约60名家长志愿者驻守在城南考点周边协助维持秩序,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及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