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番客楼里的侨心】万顺侨楼:乡贤齐心共铸家园“丰碑”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6-07

核心提示

泉港区后龙镇许厝村内有座“岩山”(古称“大圣山”),这里林木苍翠,怪石嶙峋,其山脉就像臂弯一样环护着山下的村庄。万顺侨楼刚好依偎在这“臂弯”的中央,这栋有着70多年历史的南洋楼,就像一座铭刻记忆的丰碑,内藏一段旅马华侨黄进财兄弟漂洋过海闯荡、难以割舍故园情怀的岁月往事,同时也寄托着海外华侨的乡愁与期许。

后座的主楼集泉港传统石结构建筑和南洋建筑风格于一身

1

挥洒血汗 苦尽甘来终有时

一朝别桑梓,侨声遍四海。前厝村是泉港区后龙镇许厝行政村内的一处自然村,村子北倚大圣山、东接湄洲湾、南有通港路、西眺大雾峰。据后龙镇侨联主席黄美良介绍,因具独特的地理形势,前厝村的村民近现代下南洋创业的不在少数。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前厝村一户黄姓农家内,一个可爱的男娃呱呱落地,家人为这小娃取名“进财”。进财家以农耕为业,长期过着清贫的日子。不久,进财的两个弟弟也相继出世,一家人的生活更是过得紧巴巴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3岁的黄进财眼见家里快揭不开锅了,身为长子的他为纾解家中困窘局面,毅然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他的目的地便是当时的马来亚(即今马来西亚)。

逐风行者,无畏征途远。历经半个多月的海上漂泊与煎熬,黄进财最终在马来亚的巴生港上岸。在这里,为了混口饭吃,他干过木工、当过码头工人等等,不管什么脏活累活,只要能挣钱,他都咬着牙接了下来。常言道,一切苦难皆修行,苦尽甘来终有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黄进财在巴生终于闯开一条路,投身到当地的实业商圈中,并创下“万顺”“顺南”等商号。不久,二弟细财、三弟三财也来到巴生港,兄弟三人一起拼搏,华人刻在骨子里的勤劳与坚韧品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凭着自身的努力,兄弟仨很快便在当地发迹了。之后,三弟三财返乡留守家园,两位兄长则继续在马来亚打拼。

秉承闽南人的敬业精神,进财、细财兄弟俩奋力开拓市场,加上他们“守信重诺,无论盈亏皆以诚相待”的经商作风深受客户好评,渐渐地在造船业、橡胶业、银行业等多个领域打下一片江山,生意日益红火。

老厝里的彩绘图案,为建筑带来生动气韵。

2

故园盖厝 乡情依依不忘根

对于多数华侨来说,故乡是纵然离开多年、依旧魂萦梦绕的地方。黄进财在外拼搏将近半个世纪后,回望故园时不免热泪盈眶,这时在他心中升腾起了几乎每位闽南华侨都会有的理想——“在家乡泉港起栋大厝”!20世纪50年代,黄进财通过寄侨批的方式,将一笔巨资汇至在前厝村的弟弟三财手中,嘱托弟弟在村中盖一栋闽南大厝,以改善家人的居住环境。由于资金充足,黄三财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石匠师傅,着手打造当时前厝村的“最美大厝”。1953年,这栋闽南大厝建成了,它就是现今的万顺侨楼“前院”。

万顺侨楼“前院”为二进五间张、双护龙带前回廊的典型闽南“皇宫起”建筑物,土木石结构。正大门内凹,作单塌寿处理,门楣上镶嵌红色木匾,上书“万顺 黄记”,将姓氏与商号糅合而成特殊堂号。门廊正面墙堵位置贴着南洋风格的彩釉瓷砖,色彩斑斓,十分耐看。檐梁下结有三层斗拱,每层斗拱上镌刻不同花纹,显得古朴且精致。穿过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采光天井,深井埕内左右立有花架,上面摆放着兰花、玫瑰、绿萝等盆栽,为老厝带来生动的气韵。正厅层高7.9米,中间设有神龛与供桌,供桌的两侧各开一门通往后院。正面墙体整面是木墙板,中间挂着书写“积德余庆”木刻牌匾。下方是惠安县人民政府颁发给黄家的“乐育英才”牌匾,表彰黄氏族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正厅两侧的墙上挂有海外黄氏族亲的家庭合照,他们虽然身在海外,但根却在泉港后龙。厅左通往后院的门上,悬挂着进财、细财、三财三兄弟的合照,彼时的他们正值壮年,浑身洋溢着商界精英的气质。

黄进财三兄弟合影

前院楼内可见的柱联有12副,正厅两侧主梁柱上书“远渡南洋,望岁岁生意兴;安居仁里,思代代子孙贤”,这副楹联把华侨“两地一心”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通后院的两个门正上方各雕刻一枚红色五角星,两侧门柱分别书写楹联“克勤克俭千家乐,同心同德万户春”与“春色满园人共庆,东方万里物皆新”,代表了主人对家国美好生活的愿景。

斗拱上雕刻古代人物

3

楼聚侨心 栉风沐雨傲骨香

今天人们所说的万顺侨楼,其实是“前院”与“后座”的结合体。如果说万顺侨楼“前院”是旅马华侨黄进财一力出资建造的话,那么1976年开工建设的万顺侨楼“后座”则是黄进财兄弟共同出资修建的。据黄美良介绍,这万顺侨楼后座于1979年竣工,集泉港传统石结构建筑和南洋建筑风格于一身,主楼为三层建筑,左右护厝为两层,共有房屋数十间。

后座的前埕十分开阔,埕内花圃除了种植各种绿植外,还左右各植一株高大挺拔的松柏。相传,古人将山川河流视为大地的脊梁、血脉,而松柏等林木则被认为是土地的“守护神”。这万顺侨楼后座的高大松柏,似乎也在暗喻着老一辈华侨、侨眷对于故土的眷恋与守护。在主楼前还有两株较低矮的“年轻”栀子树,显得生机勃勃。

万顺侨楼后座的主楼与左右护厝,形成一个曲面内凹的结构,整体上看恰似一幅徐徐打开的“流动画卷”。同时,这种结构还十分稳固。主楼楼顶正中耸立一坊匾,上面灰雕“万顺侨楼”四字。匾的正中还有一镂空的圆洞,据说这里原本镶嵌着一口南洋时钟。可惜如今钟已无觅。

主楼楼顶有坊匾,上面灰雕“万顺侨楼”四字。

一楼骑廊正中石柱楹联为:“朝霞璀璨一室欢,稻菽碧橙群黎乐”;二楼骑廊中央有神龛,其顶部采用蜘蛛织网式的斗拱布列,廊前石柱镌刻着书法家柳影中题写的楹联“人康物阜开盛世,翠影岚光壮大观”;三楼正中墙体是“花兽”图形镂空石雕,左右贴有花草飞鸟图案的彩釉瓷砖,下方为“双龙逐日”石刻,两侧石柱上刻楹联“沧海红霞增福泽,岩山紫气聚祥光”一幅。两边的门是二楼往三楼通道,门楣上方各刻“万顺”“南侨”,为黄进财在马来西亚的商号。在门楣上刻下商号,无疑是希望子孙后代勿忘前人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黄美良表示,万顺侨楼后座的楹联众多,联文内容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譬如“庆佳节拥军爱民谱新曲,迎新春抓纲治国展宏图”“立大志上山下乡干革命,献青春广阔天地炼弘心”“旭日普照九州大地一片红,东风劲吹万里河山尽朝晖”等等,这些联文也从侧面交代了建筑物兴建时的年代。“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走在万顺侨楼的骑廊中,看着眼前的一砖一柱,想起它们凝聚了华侨黄进财和他的兄弟多少的心血呀,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门扇精雕细镂

4

热爱桑梓 贤德长存映山红

在距万顺侨楼仅数十米的地方,坐落着一栋近年重修的前厝黄氏祖厅“德馨堂”,为三进五间张闽南建筑。与之毗邻的便是别具一格的前厝侨史馆。侨史馆前为八角骑楼,后梯间为四方楼,中间以长廊厅连接。步入侨史馆内,发现这里布满宣传前厝华侨情怀、华侨事迹、侨贤介绍、华侨造福桑梓的公益事业等内容的展板。华侨创业的艰辛、捐资的慷慨,历历在目,令人感动于心。

据黄美良介绍,黄进财先生事业有成之后,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摇篮血迹”,也没有忘记曾经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乡里乡亲。1955年秋,黄进财返乡独力捐资4万元,创办了前厝村第一所新式小学——“顺南私立小学”,免费为村内适龄少年提供就学机会,并常年承担起学校教育教学经费、教师工资等开销。惠安县人民政府为其颁发了“乐育英才”牌匾,表彰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1976年,黄进财再次返乡时,又独资重修了位于许厝村内的七社宫(始建于明,内奉文武司马圣王),并将其更名为新兴宫。如今新兴宫已是海外侨亲返乡探亲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黄进财还不断在村中搭桥修路,这样的善行善事,不胜枚举。

1981年,黄进财在病危弥留之际,嘱咐其子女要继续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黄进财的长子黄顺发继承其遗志,从1992年到1997年,先后捐资237.8万元用以兴建顺南中学、顺南小学的教学楼,以及购置顺南中学教学设备等,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他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乐育英才”金质奖章。除此之外,黄进财、黄顺发等人还在马来西亚巴生港捐资创办了巴生港口青年学校、巴生光华独中等多所华语学校,并先后担任学校的董事、董事长等职,为华人子弟在马来西亚学习华语提供了便利,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黄美良称,去年泉港区后龙镇侨史馆在仰正研学基地(原顺南中学校址)落成,馆内设有“侨情”“侨胞”“侨楼”“芳名”“聚侨心”等版块,后龙镇侨联为此组织搜集、整理、撰写了包括黄进财、黄顺发等人在内的后龙镇侨亲为家乡热心奉献的事迹,这些内容激发了海内外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先贤挥洒血汗,建功立业,为后来人树立了可供学习的丰碑。而今后龙镇华侨乡贤追随典范,热爱桑梓事业,依旧在不断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