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中国”福建行采访团在正音书院观看泉州提线木偶表演(庄丽祥 摄)
欧阳书院景色幽雅
小山丛竹书院内景
石井书院(陈小阳 摄)
崇正书院
海滨邹鲁,鸿儒聚舫。泉州有着深厚的文脉“家底”,历史上曾书院林立。大部分书院早已湮没在时光长河中。如今,我市不少古代书院通过重新修缮利用,焕发新生,催生具有书院特色的多元业态,赋能文旅发展。
泉州古书院是当时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融讲学、祭祀、藏书、修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主要职能是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探索学问。泉州古书院兴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历代共建有书院73所。宋、元、明时期的小山丛竹书院、石井书院、泉山书院、欧阳书院曾并称泉州“四大书院”。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古代书院向现代新型书院发展和创新,打造书院特色,为书院注入新的活力、功能、业态,充分发挥书院在开展公民教育、休闲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书院得到保护传承,在新时代拥有新内涵,焕发新的生命力。
5月底,“一起看中国”福建行中外媒体采访团在正音书院体验泉州非遗的视频,经由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转发推介,拥有了不小的国际流量。而事实上,传承赓续文脉,造福本地群众,书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循着历史跫音,赓续传统文脉,穿越时空,听见那流传千年的读书声。”日前,鲤城文史学会林老师带领泉州市实验小学2022级(4)班的同学开启小山丛竹古书院研学之旅。“自唐以来,泉州郡城内外,广设书院,中科第者数以千计,甚至出现三世进士、父子进士等现象,文风兴盛得益于众多书院对泉州古代教育和文化积淀产生的深远而又重要的影响。”林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该校教师郭靖文表示,“这样的研学之旅很有文化深度。同学们在复兴的新格局里,看到了书院曾经的辉煌气势。”
对于古书院的新业态,泉州师院原副校长林华东教授认为,“古代书院注重办院特色,当代泉州书院更要彰显闽南文化和‘海丝’文化特色,接地气方能显活力。”
目前,泉州已经有多家古书院修复完成并面向公众开放。在市区,“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公益非遗展演广受市民及外地游客欢迎;小山丛竹书院常态化举办文史讲座;欧阳书院延伸拓展为研学实践基地;镜山书院结合镜山文创园项目,主打古代书院传统风貌;一峰书院利用学府路古建筑,在原有经营业态植入书院元素。各县(市、区)的书院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复兴行动。永春候龙书院成了网红打卡地;南安金淘书院人文景观及运营综合提升项目正式启动;安溪凤山书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预计于10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
古书院 新气象
正音书院 非遗展现城市印记
地点:泉州文庙
南音演唱、木偶表演……在泉州文庙,“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公益非遗展演受到欢迎。
清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古城内设置了四所正音书院,为士子学习官话的学校,以推广朝廷所要求的官方语言作为书院的主要教育内容,与其他书院有很大的区别。分设在百源庵、承天寺、铁炉铺和奉圣铺,均由义学改建。
如今,泉州选址文庙,复建正音书院。正音书院工作人员陈长欣介绍:“作为古城中增设的公益观演场所之一,正音书院积极开展常态化演出活动,将泉州深厚的文脉融入日常生活。”
“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非遗展演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泉州文旅集团联合举办,旨在广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推广泉州文化历史及非遗项目,展现“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泉州城市印记,让非遗之美走近群众,亲近群众,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人们感受泉州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想要近距离欣赏泉州非遗展演的市民和游客们,可通过泉州正音书院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
崇正书院 古大厝藏身于闹市
地点:芳草园
走进位于市区新华路与新门街交叉路口的芳草园,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园路,穿过茂密的树林,一座独具特色的红砖古厝跃入眼帘,这就是藏身于闹市区之中的“崇正书院”。
泉州市进行涂门街改造时,将位于涂门街清净寺西侧的明户部尚书黄景昉家族的旧居,整体迁移到芳草园,按原结构形态还原整个建筑的模样,以历史上曾组织于芳草园内的崇正书院命名。
周末下午,武术爱好者魏英智和他的师父陈鸿民先生都在芳草园的崇正书院传播五祖拳文化。魏英智说:“芳草园是不可多得的古园林胜景。师父的家就在崇正书院对面,我们利用闲暇时间教教孩子们,传播传统文化。”
欧阳书院 成为研学实践基地
地点:清源山
唐代,“泉州登第第一人”欧阳詹,偕同书法家、文学家林藻、林蕴在现今清源山的赐恩岩一带读书,有室如瓦窑。万历年间(1573—1620)欧阳深之子、广西按察副使欧阳模重建,称“欧阳书院”。
和其他书院的命运一样,欧阳书院在历史上也几经兴废。到了近代,欧阳书院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几方当年为书院题写的名人摩崖石刻了。2021年12月,相关部门利用清源山景区旧展览馆整幢(原常润茶馆)植入书院,复建欧阳书院。复建后的书院不仅具备古代书院的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并且可以延伸拓展为研学实践基地、文化交流、团建培训活动场所等。
闽南文化“爱好者”老林在其公众号“老林之走街串巷”记录了自己的古书院之旅。他最喜欢的书院便是欧阳书院,“这是咱厝的多媒体互动书院,它为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打开了一扇窗。”
小山丛竹书院 文史讲座复兴文脉
地点:鲤城区模范巷
作为“泉州旧八景”之首,小山丛竹古书院因欧阳詹、朱熹、弘一法师在此留下足迹而闻名遐迩。据泉州文旅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复建后的小山丛竹书院持续开展文化活动。小山丛竹山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带领鹦歌山居团队,继续推进小山丛竹书院各方面学术文化活动,先后开展“小山论坛”、“小山学堂”泉州学讲座·文史系列、“小山展演”音乐戏剧系列、“读书会”以及“田野考察”等系列活动。小山人文讲堂则邀请国内社科人文类学者举办讲座。
在地文史先生在小山丛竹书院就各自的学术创见和实践经验开展的讲座,从泉州方言、戏剧、宗教、民俗、历史人物等方面展开,加深广大市民对泉州文化历史脉络、丰富内涵、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小山展演”则进一步展示“世遗”泉州的文化内涵,包含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艺以及特约仪式戏剧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及当代代表性艺术样态,为老文艺焕发新的活力,为新文艺寻求与古城更好地契合。
石井书院 见证朱熹泉州之缘
地点:晋江安海镇
石井书院曾是古代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是泉州地区保存较完好的、最古老的书院遗址。这里是理学入闽后较早的理学教育基地,是泉州最早传播义理之学的平台。
石井书院串联起安海这个古镇800多年来的文化脉络,更见证了朱熹和安海的不解之缘。其前身为鳌头精舍(讲学馆所),当地人又称其为“朱祠”。宋代大儒朱熹讲论经学于鳌头精舍,朱熹三子朱在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在鳌头精舍原址扩建书院规制,因地取名“石井书院”。
进入21世纪后,在晋江市、安海镇两级政府重视下,对石井书院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保存了宋代石井书院的面貌。书院内设立了《朱子家训》宣传展廊,还有安海近代教育大事记、石井书院历史沿革展示等。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