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包公家乡人来泉州探秘 他们认为少年包拯极大可能在泉州生活过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5-17

十余年前泉州晚报社刊发文史报道《少年包青天在惠安生活过三四年?》,包公家乡人近日来泉探秘,他们表示——

少年包拯极大可能在泉州生活过

2010年,泉州晚报社记者专访惠安文史专家并于《东南早报》发表《少年包青天在惠安生活过三四年?》,近日包公家乡人来泉州探秘。包公家乡人认为:“少年包拯极大可能在泉州生活过!”

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共肥东县委主办,肥东县委宣传部、新安晚报社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近日奔赴惠安、石狮、泉州市区等地,探寻和挖掘包公故事、包公文化,泉州、肥东两地专家学者、作家与媒体人就此相聚一堂共同交流。

2010年5月27日《东南早报》报道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走进石狮包公馆

石狮有个“包公馆” 专解邻里纠纷

在石狮市永宁第四社区三合境内,穿过一条条小巷,一座隐藏于民居间的小庙映入眼帘,庙门上写着“包公馆”。5月14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这里。

馆内供奉有包拯及其夫人像,不时有游客前来瞻仰。包公馆讲解员林增典介绍,包公馆始建于清代,原是高姓人家祖上家宅,1992年,经多方集资重建为现在的包公馆。

“许多人看过和包公相关的戏曲,高甲戏里就有包公断案的故事。”林增典说,人们对包公的印象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因此,当地居民有了“断不清、辨不明”的矛盾纠纷,就会自发来到包公馆找“包大人”明公理、断是非。后来,包公馆成为当地居民调解矛盾纠纷的场所。包公文化中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内核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据了解,泉州市区、惠安等地宫庙,亦有祭祀包公活动。

包拯韩琦为同年进士 都与泉州渊源颇深

包拯父亲包令仪,母亲为张氏。中进士后,包拯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他弃官在家奉养双亲。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后来,他又任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故世人以包龙图称之。他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实际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为世人称颂。

包拯29岁时参加了在开封府举行的科考。此次考试前三名为王尧臣、韩琦、赵概,包拯名列甲科一等,为第24名进士。巧的是与包拯同榜的一千多名进士中有一个惠安人,名叫张惟德。包拯父子也成为肥东历史上三对“父子进士”之一。

作为同年进士,包拯与韩琦的渊源不止如此。两人的父亲都曾在泉州为官,韩琦之父为泉州知府韩国华。韩琦还出生在泉州,此地旧时有“生韩古庙”。韩琦中进士后,修建了惠安辋川巨济桥和圆智庵,后成为一代名相。泉州还有一条古巷名为“连理巷”,源自韩琦生母连理,这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韩国华于景德四年(1007)当泉州知府,1011年离任,次年包令仪到惠安就任知县。

《惠安县志》里的有关记载(画圈处)

父亲曾任惠安知县 包拯可能随父宦游

明代惠安人张岳所著《惠安县志》卷之十一“秩官记”记载,包令仪于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就任惠安知县。

《张岳传》作者、惠安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国琳介绍,包令仪为进士出身,在惠安当了四年知县就离任了,没有传记及其他政绩史料,惠安民间也未搜集到与他有关的传说故事。包令仪的下一任知县是后来当了宰相的陈执中,在祥符八年(1015)接任。

张国琳分析,包令仪在惠安当了四年官,包拯是宋咸平二年(999)出生的,推算起来那时包拯大约十三岁,那么,父亲离任时,包拯大概是十六七岁。年少的包拯,很可能随父宦游。

他分析:“包令仪之前生有二子,可惜都夭折了。包拯是他的第三子,从常理上来说,他不会在赴任时将妻儿丢在家里不管。再说,在宋代,家属随任是朝廷允许且司空见惯的事,包拯完全有可能随父母在惠安生活。”

“包令仪为官的县衙就在现在的惠安文庙(孔庙)附近。”惠安县博物馆馆长郭晓兵介绍,包拯年少时或就近在惠安文庙求过学。

包公家乡人纷纷表示,史载包拯的父亲在泉州惠安为官,加上未发现任何包拯这段时间在别处的记载,少年包青天极大可能在泉州生活过。十三岁至十六七岁,是一个人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包拯在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与他的少年经历密不可分。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公文化在这里也随着海洋文明通过海上贸易一同出海,得以在东南亚广泛传播。包公文化及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史上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10年张国琳(右)赴安徽采访《包公传》作者

包拯在泉州生活一说 获《包公传》作者认可

其实早在2010年,张国琳就曾远赴包拯的故乡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考证。他带着“包拯父亲到惠安当过多年县令”的有关史料,访问了安徽省三位对包拯深有研究的专家,他们都认可“包拯少年时很可能随父来过惠安生活多年”的判断。其中一位专家程如峰,参加过包拯墓的发掘工作全过程,出版《包公传》《解开包公墓之谜》等书籍。

在安徽考证过程中,张国琳了解到,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志铭中,也看不出包公的少年时代是在哪度过的。墓志铭是包拯的同年进士、同为枢密院副使的吴奎撰写的,其中对于包拯29岁中进士之前的记载仅有“始于孝闻于闾……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勗厉操守”。

包拯的同乡、清代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中有一句“公固有祠在城外香花墩,相传为公读书处”,注释是“合肥包公祠始建于包公死后4年,原在城内,明代后期,迁至今所”,也没有交代清楚。

北京教授孔繁敏的《包拯年谱》,内文中对包拯少年时代的考证和记载仅为只言片语。

2015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节目获奖灯谜中,有一条灯谜与包公有关,为泉州谜家张非创作,亦引发了包公故里专家学者的兴趣。这条灯谜为“包拯额头生异相”(猜4字流行歌曲),谜底为“月亮之上”。

如今,张国琳快退休了,他很高兴在退休前,能和包公家乡人在泉州相会:“清风常吹拂,两地夙缘来。”

官员携家眷上任常见 沈括随父在泉有奇遇

包令仪从惠安县令离任20多年后,沈周于1040年走马上任泉州知府,把儿子沈括也带上了。沈括也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他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其中部分与泉州有关,譬如少年沈括曾到南安九日山访古,奇遇唐诗人韩偓的后裔;少年沈括还与告老还乡的泉州官员有接触……

少年沈括受泉州文化熏陶滋养。泉州学界龚书群先生在世时曾接受泉州晚报社记者采访,他说,沈括后来在所撰写的《梦溪笔谈》书中偶尔还体现了闽南方言。

“北宋元丰七年(1084),江西人程节(1033年-1104年)赴任就携带妻、子。”张国琳介绍,此人生活的年代与包公相近,故可作为参照。

由此可见,宋代官员携家眷上任不为奇。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 称包拯“笑比黄河清”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录了一则《包孝肃为吏所卖》故事,说的是包拯暂时代理开封府的时候,以明察秋毫著称,但有一次不慎被小吏欺瞒。小人做奸邪的勾当,原本就是很难防备的。书中又描绘道:孝肃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意指包拯生性峭严,从未有过笑容,人们称其是“包拯的笑比黄河还要清”。

《梦溪笔谈》里还有一则记载,说的是漳州一带有一条河,名叫“乌脚溪”,涉水过河的人脚都变成黑色,几十里之内的水都不能喝,喝了的话就生瘴病。有一位龙图大学士梅公仪在地方做官时,沿官路到了漳州。他向来多病,不小心落入水中,被救出来后,全身变黑。他自以为会死,可奇怪的是,此后他的旧病全消。

包拯有“包黑子”“黑脸包公”之称,说起源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戏剧中,包拯是一身黑色的打扮,且在《三侠五义》中他出生时长得黑,7岁时起名就叫“黑子”,民间就有了“包黑子”的叫法;另一说就是来自《梦溪笔谈》中的这一则故事,写戏人把“梅龙图”移花接木到了“包龙图”身上,把“包龙图”写成了浑身漆黑的“包黑子”。当然,《梦溪笔谈》这则听闻与包公“包黑子”是否真的有关,就无从考证了。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