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看科举文化展 感受古代“高考”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5-16

施政强(黑衣服)为参观者讲解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封建社会,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国家则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近日,一场科举文化展在永春县文庙举办,展出明清时期的科举文物,让参观者从中领略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感受古代学子十年寒窗考取功名的艰辛历程。主办方也希望借此次展览,激励广大学子学习古代先贤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祝愿即将踏上高考考场的学子取得好成绩,金榜题名。据了解,此次文化展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到高考结束。

展品多样 70件藏品展示科举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永春文庙,走进展厅,各种与科举相关的文物器具映入眼帘。“哇!这个砚台好精致!”“这字写得太好看了!”……前来参观的市民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个碗很漂亮,上面还画有一只龙头鱼身的图案。”参观者黄先生忍不住向身边的朋友分享道。记者看到,碗一旁的卡片上写着“清乾隆开光青花鱼化龙纹盖碗”,碗身以青花为饰,天空中飘散着朵朵祥云,海面波涛汹涌,一条鲤鱼奋力跃出水面,头部已经变成龙头,寓意着它只需逆流而上,越过龙门,便能完成从鲤鱼到真龙的蜕变。记者发现,另一个展柜里的笔筒和盘也绘制有类似的图案。

“我们设有9个展柜,展出70件科举藏品,包括《永春州志》、科举试卷、梅峰书院和书楼的课本、文房雅器等。”永春收藏家施政强介绍道,这些文物都是他的个人藏品,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古时的科举文化。

崇文重教 书院学宫遗迹尚存

展厅墙壁上悬挂的一份科举试卷引起记者的注意,其纸质发黄,但文字仍清晰可见。试卷内容涵盖四书五经,考生在每个近一厘米见方的方格中,以标准的馆阁体进行书写,笔画工整、字体清秀,足见考生书法功底深厚。

“大家看,在试卷最右边页面印有‘梅峰书院’字样,说明考生是这个书院推荐的;上面还印有考生的名字、获得的名次,底部盖着‘永春州印’。”施政强向参观者耐心细致地讲解。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古时永春州梅峰书院答题卷,当时便被深深吸引住。”施政强笑着说,他深知科举试卷文献的珍贵,故将其收藏。这也是他收藏的第一件清代试卷,自此以后便激发了他进一步系列收藏古试卷的心愿。

施政强介绍,永春崇文重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书院学宫遗迹尚存。南宋时期,永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岩峰书院;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春知州嘉谟捐俸倡建梅峰书院,“这是清代永春直隶州唯一官方书院,传承至今已有258年,为永春一中前身。”

据了解,自唐迄清,永春先后出过进士92人(其中文状元1人、武探花1人),举人373人。值得一提的是,祖籍永春县湖洋镇的庄际昌是明代唯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相关链接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坚持“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任用”的原则,打破了士族垄断,大量寒门士子得以晋身仕途并一展才华。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学问家,大多是通过科举而崭露头角的。

明清科举制度较为完善,分为三级四试,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考中的称生员(即秀才),第一名为案首。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主考,只定名次,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不过,明清两朝科举以八股取士,仅设进士一科。八股文的题目采用《四书》《五经》中原文,内容诠释以程朱理学注释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格式,规定字数及书写款式,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扼杀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