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随华夏先祖迁移至福建南部,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泉州市作为闽南语使用的核心区域,具备天然的文化优势,对闽南语的使用、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市闽南语的传承面临困境,新一代儿童很多不会说闽南语,也失去了对闽南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019年,一份针对泉州市中小学生闽南语使用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随机挑选的476名小学生中,能够掌握(听、说)地道闽南语的仅占40.13%,认为学习闽南语毫无困难的仅有55.04%。
针对闽南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今年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曾文平提交了一份建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于闽南语传承的重要作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可以在我市各中小学校开展闽南语教学兴趣课程;通过增设方言开放日、开展闽南语进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闽南方言的热情;组织以闽南语为媒介的文艺表演活动、文化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借助多种文化载体强化中小学生对本土方言、艺术等传统文化的关注。
利用新媒体技术激发闽南语传播的生机活力。把握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积极开拓我市媒体协同矩阵,利用大数据精准赋能闽南语传播。例如主流媒体应推动建立方言新媒体部门,引进并培养乡土关怀人才,整合多平台资源,将方言元素融入内容生产,探索闽南语在文化创意和热点追踪方面的发散可能性。在保留原有的新闻播报、电视连续剧配音等传统形式的同时,实现闽南语的多方位传播,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需求。政府单位、民间协会、文化公司等应共同扶持符合受众需求的方言自媒体,推动网民成为闽南语传播的线上接续者,为闽南语传播注入新鲜血液。
推动闽南语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使用。在设计我市文创产品时,可以增加闽南语的元素,将闽南语融入雕刻、绘画、布艺等工艺品,配合旅游产业进行线上线下的推广销售;在文艺作品中亦可加入闽南语,不仅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还能展现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