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特别策划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首个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博物馆 (海交馆 供图)
数说泉州:世遗传火种
立法保护
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陆续通过《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
国际合作
以今明两年为期,泉州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合作,开展非遗技艺传承、跨文化交流、青少年遗产教育等三大类6个“古厝新声”子项目。
一千多年前,刺桐港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他们带着来自异域的香料、宝石等货物,准备从这里分销到中国广大的腹地;千帆竞发的港口,启航的商船,满载泉州的茶叶、瓷器、铁器、刺桐缎等,前往不同的目的地,瓷器远销北非摩洛哥,刺桐缎风靡西亚、北非,药材运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再分销至阿拉伯半岛各处……若干年后,目睹刺桐港盛景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留下这样的描述:“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
无怪乎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盛赞,“东西文化交流碰撞,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历史巨著”。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表示:“遗址群突出体现了泉州在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与中国腹地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制度、交通、生产、经贸和社会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并以此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夏泽翰提及的22个遗产点,星罗棋布在泉州多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共同讲述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佳话。在泉州申遗文本团队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看来,泉州以开放的胸怀,积极融入10—14世纪世界经济体系,接受思想文化、技术理念交流,整合各方资源,谋求飞速发展,这一发展智慧建立在平等互信、积极探索基础上,助推泉州达到辉煌、传承至今,这对当代与未来的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探索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续写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动人新篇,当下的泉州,既要守住文化的“根”与“魂”,又要传好文明交流互鉴的火种——
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目标,从制度、法规、要素保障、能力建设等入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保护体系。免费开放遗产展示馆、博物馆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传承南音、高甲戏、梨园戏、北管等技艺,开展“闽南戏窝子”公益展演,试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升改造古城街巷、文化地标、文创园区、旅游设施。
“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文为媒,泉州走向世界、世界看见泉州。在泉州与菲律宾马尼拉设立会场,联合举办“根脉寻踪 情系桑梓——中菲人文之驿·走进世遗泉州”活动;首批“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泉州与日本横滨,深入彼此城市,举办泉州世遗纪念展、横滨“艺术改造城市”项目展;泉州市文化代表团前往联合国总部、纽约华美协进社、美国梦购物中心、华盛顿美国华人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文化交流研讨会、城市文旅体验推广活动;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和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系列活动落地泉州,在全国范围内,泉州第一次把编剧真正推上舞台;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国内外影视机构负责人、知名导演、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发出《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实影像合作共同倡议》。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泉州正在用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续写着新时代的“海丝”故事。
“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展览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举行(陈颖艳 供图)
丝路拾光
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出台全国首部文旅发展地方性法规
泉州申遗成功后,提出要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和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目的地,坚持系统保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历史文化成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和灵魂,以22个世遗点为代表,散落在全市各处的文化瑰宝,一方面得到妥善保护,焕发生机,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保留烟火气、引流人气,文化遗产成为沟通泉州与世界的桥梁。
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呵护文化遗产。首先需要的就是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陆续通过《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推动全国首部聚焦文化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逐步构建起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
刚刚过去的11月,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新《条例》将自明年元旦起实施,有助于提升社会各界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长效机制。
文化遗产是泉州的金字名片,是人民交流往来的牢固纽带。
在泉州,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正通过智慧文旅的方式,跳脱时空限制,展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今年3月,首届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成功举行。其中,人气很旺的非遗&IP文创展区,以“展览+艺术+生活”的形式,全面展示海丝沿线城市的非遗文化产品和创新传承模式;线上的“刺桐博物之城”微信小程序,集纳了全市数十家展馆的展览资讯、文创设计等文旅资源,让大家足不出户了解泉州、亲近泉州。
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目的地,泉州把申遗成功以来叠加的巨量客流,从一个个世遗点导向市域各地,以“城市巡游”形式,促进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世遗点打卡,到山地游、滨海游、工业游、传统村落(街区)游,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成为爆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组建跨区域住宿联盟,优化全市主要景区景点交通接驳,古城构建“多彩公交+慢行步道”城市交通微循环,引导文旅业态、非遗技艺、工艺美术大师设立体验馆、旗舰店、传习所、工作室、小剧场,合理布设民宿餐饮空间,以“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品牌引领,泉州文旅经济方兴未艾。
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剧们参观开元寺。(林劲峰 摄)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年均两场以上海外展览
用“博物馆的语言”再续丝路情缘
位于中心市区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泉州首座博物馆、国家首个海事博物馆、首个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海丝”巅峰时期的历史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基地。馆藏的宗教石刻种类之丰、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近年来,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宾客,纷纷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回忆起10月份接待的一群客人,海交馆副馆长林瀚记忆犹新。
他们是到北京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智库专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观时,波黑—中国友好协会主席法鲁克·博里奇对海交馆馆藏的宗教石刻产生浓厚兴趣。他说,从石刻可以知道,千百年来,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在泉州和平共处,多元宗教、文化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融合,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泉州开放包容的精神,为当下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提供了非常好的启示,值得让更多人知道。”
以海交馆为切入点,世界各国的来访者在这里,透过宗教石刻馆中珍贵的宗教石刻、古船馆中的泉州湾宋代沉船等重要遗存,溯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两年前,泉州申遗成功,位于海交馆内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与分散在泉州各地的其他遗产展示馆一起,成为大家认识世遗泉州的一扇扇文化之窗。
展馆和展览,用“博物馆的语言”,帮助参观者了解海丝历史和泉州故事。10年来,海交馆每年均有两场以上海外展览活动,境外展览的足迹,遍及美洲、欧洲、亚洲、非洲。今年7月,“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展览在泉州和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了双城联展,以中国古代远洋木帆船的优秀代表——福船为线索,串联起泉州与马六甲两座世遗之城的航海商贸历史,展现了泉州的开放与包容,以及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的勇气与胆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在“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发言(陈小阳 摄)
“古厝新声”新试点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
为推动遗产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上个月,泉州迎来两场传统营造技艺的盛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等主办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和“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相继在这里举办。这两项活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厝新声”新试点活动的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汇聚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内专家学者。现场展陈内容包括木作、瓦作、砖石作等技艺。国家级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蒋钦全介绍蚵壳窗的奥秘:晚上放着灯光,会增加屋子光亮,白天太阳照进房间,同样增加屋子光线,蚵壳窗在清朝和民国年间比较多,现在少见了。
泉州府文庙明伦堂内,“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名家荟萃。13位来自东亚各国的木结构建筑专家学者及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东亚地区共同的建筑传统,结合被誉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对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何蓓洁表示,泉州的古城非常生动,是保护和利用结合得很好的建筑遗存。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两年前,夏泽翰在福州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亲眼见证泉州申遗成功。此次来泉参加交流会,他感受到了泉州作为世界遗产城市的魅力,并给予高度评价——泉州世界遗产在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突出,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集中体现。“我深信,泉州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发生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互动造就了泉州的独特文化。我们需要世界各种文明,互促繁荣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人们相互尊重。我们也期望能有更多关于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产生。”
这两场传统营造技艺盛会,是“古厝新声”新试点的具体落地。今年6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第五处试点,即“古厝新声”新试点。试点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开展世界遗产可持续生计活动,项目重点选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以今明两年为期,泉州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合作,开展非遗技艺传承、跨文化交流、青少年遗产教育等三大类6个子项目。泉州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将通过国际平台交流共享,为探索遗产保护、推动遗产可持续发展作出泉州贡献。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