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福建泉州“五种模式” 践行新型城镇化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3-04

  泉州市作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6年保持福建省首位,万亿元产值的规上工业带动城镇化水平较大提升,引发泉州城乡空间形态、产业层级、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方式等的一系列深刻变化。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8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9%,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城乡人口预测方法》,泉州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后期,延续传统发展模式,则会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缓慢、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发展矛盾增多等诸多隐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外,各地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处在不同阶段,需突破瓶颈也有差异。除中心市区以外,有的地方城镇化率较高(如石狮77.8%、德化73.1%),有的则相对偏低(如安溪40.9%、泉港46.5%),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无法简单套用相同的发展模式、工作方法。

  泉州围绕中央和福建省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2014年先后出台促进中小城市和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总结提炼出“城市现代化、产城融合、大城关、特色新市镇、美丽乡村”五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以问题为导向,分门别类研究制定每种模式的建设标准和实施路线图,更好体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丰富内涵,打造一批有泉州特色的、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示范区。

  模式一:“城市现代化”。在城镇化率60%以上的环泉州湾中心城市区域,针对城市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级低、环湾同城化滞后等问题,重点探索城市现代化与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环湾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以生态、人文、智慧城市建设为主导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为主导构建都市型产业体系,全域协同,力促偏重数量规模扩大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的转变,实现城市发展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同步永续提升,避免城市“规模不经济”现象。

  模式二:“产城融合”。在城镇化率50%左右的南翼、北翼新城区域,针对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隔、未城先病、用地混杂等问题,重点探索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的同步建设、融合互动、协同发展,以产业革新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区域由基础建设向宜居宜业城市功能阶段发展,从“产城割裂”走向“产城融合”,实现城市、产业、人三者共生发展。

  模式三:“大城关”。在山区县域,针对山区人口分散居住、城关拓展空间有限、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后劲乏力、城乡公共设施资源配置滞后等问题,重点探索按照中小城市标准推动县域城关扩容提质、“量质并进”,以“大健康”生态产业为驱动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以推进本地农业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有序引导农业人口向城关、中心镇聚集,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发展,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与新型农村和谐交融的城乡形态。

  模式四:“特色新市镇”。在经济基础好、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心镇和小城镇,针对“权小责大”、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带动能级弱、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重点培育城镇功能,强化对接城市、辐射农村的节点支撑作用,发挥区位、产业、交通、资源、文化或生态等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现代农业镇等特色新市镇,有序引导就近、就地城镇化,并鼓励有条件的特色新市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模式五:“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针对规划建设水平低、“造血”功能不强、生产生活环境不好、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探索建立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注重引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保留自身生态文化特色相结合,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遵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推动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在农村新型社区集约配置,探索社区(村居)自主改造模式,深化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居民生活幸福。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