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古早 咱厝人这样消夏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2-07-15

一张竹床、一把蒲扇,让闽南人在暑天依然能有一觉好眠;一件薯莨衫,一碗海边人独有的石花膏,更构成闽南人暑天“纳凉”好风景。

蛙叫塘畔,蝉噪枝头,又到了炎炎夏日。在享受现代科技、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消暑降温清凉的同时,禁不住想穿行文海字林,去看看古人又是如何“纳凉”的。

泉州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天气温高,湿润多雨。在这样气候条件下的闽南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防暑降温智慧,尤其是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天热吃什么,用什么,怎么住,不仅有来自海外的经验传递,更是有着中原士族南渡后最前沿的文化时尚。一张竹床、一把蒲扇,让闽南人在暑天依然能有一觉好眠;一件薯莨衫,一碗海边人独有的石花膏,更构成闽南人暑天“纳凉”好风景。

宋代泉州人 嚼槟榔以消暑避瘴

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但这个时候的冰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用得起的。到了宋代,一切有了很大的改变。

“宋朝政府比较重视防暑工作,成立了‘冰井务’,专门负责制造研制解暑降温的冷食品工作,一到夏日就每天赏赐给大臣们冷食品,以解暑降温。上行下效,宋朝民间的冷食品业是非常发达的。”本地宋史爱好者杨波告诉记者。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城:“六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夏日冷品;夏日爽口解暑的冷食品有 “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砂糖绿豆”等,这些东西如何做已不可考,但从字面意思看,似乎又非常熟悉。“我们经常吃的绿豆汤,和孟元老说的‘砂糖绿豆’应该差不多。还有泉州最常见的石花膏、豆腐花、永春白粬等,吃上一碗,都是清凉解暑的最佳食品。”泉州美食达人雨虹告诉记者。

明 《夏景货郎图》 故宫博物院藏,“上林佳果玉壶冰水”。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局部。榻旁不远处一个三弯腿带束腰的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盘,冰盘里夏果数枚,尚依稀可辨。

吃冰解暑是常态,但通过吃槟榔消暑避瘴气,却是泉州人在宋代盛极一时的流行风尚。在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文物中,就出土了51粒槟榔。这些槟榔呈黑色,最大的直径2.5厘米,最小的直径1.8厘米。据了解,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兴盛让泉州的槟榔贸易非常频繁,嚼槟榔是当时的文化风尚,也是一种待客之道。长期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泉州师范学院陈桂炳教授告诉记者:“吃槟榔确实是泉州古代的食俗之一。”

记者查证,有关闽南人吃槟榔的习俗记载,可以追溯到北宋。《八闽通志》引《泉州图经》云:“闾里朋友,吉凶庆吊,皆以槟榔为礼。”在宋代诗人郑域的《槟榔》一诗中,就有“日啖槟榔当啜茶”之句。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云:“福建下四州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包好的槟榔

槟榔树上的果实

与现代人嚼槟榔不同,宋代泉州人有一种特殊的流程,堪比点茶。一般是先把槟榔切成碎粒备用,然后将蚬壳烧磨成粉末,取大约一铢蚬灰放在葫芦叶上(记者注:宋制一两等于四十八铢),用水调和,再把槟榔粒像包烤鸭肉一样包裹后,送入嘴里咀嚼。当然你也不能咀嚼两下就这么给咽了,得先把第一口咀嚼出来的红色槟榔汁给吐出来,之后再咀嚼出来的槟榔汁,就可以咽下去了。

“这种吃槟榔消暑的方式是有地域性的,如果不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是没办法有大量的蚬灰的。蚬灰来自蚬壳,是一味中药,碾成灰之后具有化痰止嗽,祛湿和胃之功效,和槟榔搭在一起适合在夏天祛瘴。”雨虹说:“现代人知道,这种吃法虽解暑祛瘴,但对身体也有不利的地方,所以渐渐被摒弃了。”

穿

古时海边人 穿透气易干的薯莨衫

古人的夏季衣服面料是相当轻薄的。以宋人为例,所穿夏衣的面料分为很多种,包括绢、丝、绫、罗、绸、缎、麻、葛等在内,这些衣料被宋人统称为“絺(chī)绤(xì)”,在宋代诗词中多有提及。福州出土的南宋黄昇墓有一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仅重16.7克。整件背心不仅轻盈若羽,同时剔透似烟,一个火柴盒能塞下两件这样的薄裳。炎热的夏天,穿上这样轻巧、超薄的背心,非常贴身透气。

薯莨染布晾晒

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黄晨收藏的薯莨衫

黄昇是贵族,自然用料高级。但对于长期行走在海边,汗水贴身的老百姓而言,易干廉价的薯莨衫则是首选。

“生活在海边的人更喜欢一种用薯莨浸染的衣服,叫薯莨衫。”泉州人庄小姐告诉记者。

“薯莨”是何物?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述。它是一种藤本植物,形状有点像地瓜,外表呈紫黑色,内为棕红色,捣碎后有许多液汁,煮沸后变成深褐色,是浸染织物的天然好物。薯莨汁泡浸渔网,可以经久不腐。用薯莨汁煮染衣布,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安溪、永春、德化等地都产薯莨,而我们蟳埔女服饰会用薯莨染出来的布料做衣服,耐脏,沾到粉尘,甩一甩,衣服就干净了。防潮,还很通气,穿在身上,不觉得热。即便是流汗,也不会贴在身上。新做出来的薯莨衫往往硬邦邦,经酸性会变软,所以越多汗的人浸渍出来的效果越好,穿洗得越多越久,越柔软值钱。”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黄晨向记者介绍,现在的蟳埔女服饰不会用薯莨染的布料了,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工艺非常复杂,必须经过十几遍的晾晒,晾晒过程对太阳、风力等要求也非常严格。“更重要的是,泉州产的薯莨现在已经非常稀少,年轻人也不愿意上山去挖。我曾经在网上买过其他产地的薯莨来染,但就是和泉州本地的不一样。”黄晨还保存了几件以前用薯莨染就的衣服,“非常珍贵,可以保存几百年。”

闽南古厝 冬暖夏凉藏智慧

闽南传统建筑(古厝)有冬暖夏凉之特点,这里面其实藏着大智慧。

古厝双坡曲设计让房子冬暖夏凉

闽南古建筑专家杨先生告诉记者,闽南古大厝首先在建筑材料上就会有降温的作用:红瓦做顶,能隔热保温;红砖做墙不容易导热。“出砖入石”是一种就地取材的独特砌墙方式,用这种方法砌墙坚固防盗、冬暖夏凉。另外闽南建筑中的燕尾脊、双坡曲不仅美观,还能起到散水作用。

闽南古厝必备的井(肖小俊/摄)

闽南古厝天井设计,非常有利于夏天防暑降温。(肖小俊/摄)

在设计方面,闽南古厝都会有“天井”。它是对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四周高屋围堵,状如深井,闽南方言又称“深井”。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还因为空气对流的原因,夏天能感觉非常舒爽。“闽南古民居是劳动人民的奇思妙想,用简便的手法和普通的材料,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体现的是朴素的生态观。”杨先生如是说。

唐代时的“空调房”,称之为“凉殿”。殿中安装机械装置以传动,以扇轮转摇生风,以冷水循环去热,甚至将冷水送至屋顶,“人工造雨”,多管齐下,降温效果颇佳。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林歆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