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回顾及内涵与启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7-29

  三、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的启示

  宋元时期400年间,泉州的“海丝”多元文化最为繁荣,留下的遗址、遗物也最多。但是,就这400年间,泉州的海外贸易不是直线上升的,也不是始终保持繁荣的,其间有大起大落。因此,我们在研究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时候,就必须要接触到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大起大落问题。所以,研究泉州“海丝”多元文化时,不仅要发掘其经验,也要汲取其教训,还要从研究中得到某些启迪。下面分几个方面说明。

  (一)认真研究宋元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到启迪。泉州港自开港之日起,即遇到海港官吏之贪暴问题,朝廷对此屡申禁令,且特别挑选泉州的知州,甚至由知州兼领市舶。宋代泉州港的知州,出任前都要接受皇帝的当面训令。然而港口官吏贪暴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朝廷。由此,泉州港的市舶收入也大起大落,甚至出现维持不下的程度。如南宋绍兴初年(1134年),泉州市舶收入100万缗;庆元间(1195-1200年)市舶收入为10多万缗;绍定四至五年(1231-1232年),市舶收入仅剩4万余贯。因此,知州真德秀惊呼:“郡赤立不可为”。至咸淳间(1265-1274年),贾似道安插亲于泉州市舶,对胡贾收百分五十的税,因此贿赂盛行,“每以胡椒八百斛为不足道”。使泉州港处于极度衰落状态。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在14世纪初达到鼎盛,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自由传播,泉州成为东方最大海港,与亚力山大港齐名。但是,元末因元廷内讧,以阔廓帖木儿为首的老帅派与以太子识里答腊为首的太子派之间,展开争夺皇权的斗争。这场统治阶级的内讧,反映在泉州港便是“亦思巴奚”兵乱,战火延及泉州、莆田和福州,时间长达10年之久,泉州港从此没落。故战乱和官吏贪暴是元末泉州港没落的主要原因,也是破坏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罪魁。

  (二)切实采取措施保护“海丝”文化史迹、遗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历史信息。50年来对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遗址、遗物的保护,有功也有过,值得认真总结,不断提高保护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要像发达国家那样,把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放到同等的地位。现在泉州市政府正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因此是一次极好的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机会。

  (三)必须加大力度对“海丝”多元文化遗迹、遗物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出版“海丝”多元文化的精品。如2002年9月出版《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第一辑),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合编。本书是精选数十年来国内外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的文章,编辑而成的,较全面地反映泉州“海丝”多元文化概貌。《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第二辑)于2003年上半年也将出版,本书收入40多篇新近研究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文章,同第一辑一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要加大力度出版《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互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以及出版本次会议的“闽南文化论坛”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此外,也要加大力度出版《泉州民俗文化丛书》,除先行出版的《泉州掌故》(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外,今年上半年可出版《泉州习俗》、《泉州熟语故事》、《泉州讲古》和《泉州楹联故事》等4本书。最后,还要加速建设泉州“海丝”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届时,诸多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精品和“海丝”文物,在“海丝”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展出,其效用是不可估量的。

  (四)要加强与国内周边“海丝”文化城市和国外“海丝”国家的“海丝”文化交流,切实提高研究和保护的水平。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与国内周边地区海港城市和周边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五代时,泉州开元寺的佛教石经幢,就是取材自江苏的太湖石,并于浙江招募工匠雕刻。这说明五代时泉州与苏、浙经济、文化关系的密切。殆至宋元时期,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海上贸易网区,它的范围包括江、浙和广州。如宋末元初人林蒙亨《螺江风物赋》载,泉州的舶来货品“胡椒、槟榔、玳瑁、犀象、殊香、百品、异药千名、木锦之裘、葛布之筒,重载而来轻赍而去者”,“舳舻衔尾……瑕琛远货不可殚名者,辐辏于北南之贾客”,而本地产的蔗糖,则“万瓮竹络,千艘挂楫,顺风扬帆,不数日而达于江、浙、淮、湖都会之冲”。其时,江、浙、淮、湖之贾客,“自远方而来徙家者,复多于穴之蚁,巢之蜂”。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生动的以泉州为中心的海上贸易盛况的图画啊。

  元至正间(1341-1368年),泉州商人亦有徙居江浙者。泉州商人孙天富、陈宝生,“为贾海外”,“其所涉异国,自高句骊(朝鲜)处,若婆(爪哇中部)、罗斛(泰国)”。“诸国之来王者且蔽海上而未已,中国之至彼者如东西家然”,两人者“今居吴之太仓,方以周穷援难为务”。

  此外,泉州晋江陈埭丁氏回族的先祖,元代来自苏州;惠安白奇郭氏回族的先祖,元代来自杭州富阳县;南安李氏回族先祖,亦是元代来自杭州府。还有泉州蒲氏回族先祖的蒲开宗、蒲寿、蒲寿庚,则是宋末举家自广州北上迁徙泉州。以上事例,均表明中世纪时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以泉州为中心的,而泉州又得依靠江、浙、广州的贸易网区的腹地支持而得以繁荣。因此研究泉州“海丝”多元文化,必须加强对国内周边地区的学术文化交流。还有,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它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港口都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国际上这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的学术研究如何,也必须进行沟通和学术交流。例如去年9月的“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会议上,有位荷兰的学者提出,泉州的“海丝”无形文化遗产是南音,并认为南音与波斯音乐有联系,还建议我们在研究南音时,也要研究印尼和印度的音乐,从中能否发现些什么关系。这位学者提出的这种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因为世界的文化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都是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影响而形成特色,尤其是泉州“海丝”多元文化,更是受国内其他地区,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影响,互相融合而形成的颇有特色的“海丝”多元文化,但是它的根仍然是中华文化。所以泉州“海丝”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次文化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泉州学研究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