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回顾及内涵与启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7-29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次元文化的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海丝”多元文化,亦有学者称它为“跨地域互动文化”。我们认为,把它定位为“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为妥当。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提出,是近两年的事,即泉州市政府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泉州的“海丝”多元文化史迹、遗物和遗绪,被确认为“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容易毁损的地点”和“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①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论题的提出,是经过国内外学者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而取得的结果。本文拟论述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发展的几个阶段、“海丝”多元文化的内涵和研究“海丝”多元文化得到的启示等三个部分。

  一、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经历了100多年的激烈争论,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外国学者第一阶段的文献材料考证刺桐港即泉州港;第二阶段的国内外学者亲自来泉州考察,发现大量“海丝”多元文化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泉州的学者介入搜集、保护和研究“海丝”多元文化;第三阶段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泉州“海丝”多元文化,和泉州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

  (一)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外国学者争论中世纪的刺桐港是否泉州港的问题。本阶段大体有这几种不同的说法:1824年克拉普洛特的“刺桐城,刺桐之音译也”说;1874年菲利普斯的“札东系漳州月港之翻译”说,和道格拉斯的“札东为漳州之意译”说;1894年夏德的“瑞桐之音,对于札东较刺桐为近似”说;甚至还有斯普格尔的“刺桐即杭州”说;亨利玉尔、藤田丰八和石桥的“刺桐即扬州”说。②以上外国学者对泉州港的研究,仅凭文献材料,甚至有的进行推测,结果是他们的争论都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此外,本阶段荷兰人在南洋群岛的活动,也曾组织学者对泉州港的历史进行研究。例如1851年荷兰人在爪哇的日惹;1863年在苏门答腊的巴东和旧港等地,搜查出中国秘密会社的文件。荷属东印度政府组织学者,着力研究中世纪中国对南洋的影响,泉州港成

  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此后,英、法、德、日和西班牙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经营东南亚和东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他们创办《通报》杂志,连续发表不少研究泉州历史文化的文章。

  本阶段比较全面研究中世纪泉州海外贸易史的,当推1915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史学会的《史学杂志》连续发表文章的桑原骘藏。他以居住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之事迹为经,研究了唐宋元时代泉州与西亚的通商史,确认“以刺桐解释札东最确当也。”③此外,20世纪初,西班牙学者阿耐司为诸多外国学者中第一人到泉州作实地考察,他调查泉州中世纪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的遗迹、遗物。他向法国学者卜谦提供照片和介绍情况,并于1911年两人联名在《通报》杂志上发表题为《泉州中古穆斯林调查实录》,为刺桐港即泉州港说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二)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外学者亲自到泉州考古,泉州的学者首次介入对“海丝”文物的搜集、保护和研究。这是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的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是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1926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张星烺、陈万里,偕德国学者艾克到泉州考古。张氏著有《泉州访古》,陈氏著有《闽南游记》,确认古刺桐港即泉州。1930年,摩勒著《1550年前基督教在中国》,④用很大篇幅记述明代外国传教士在泉州发现的古十字架石刻,和见到城墙上砌有十字架石刻,以此证实古刺桐港即泉州。1935年,德国学者艾克、瑞典学者戴密微合著《刺桐双塔》,⑤以泉州开元寺的刺桐双石塔、印度教十六角形圆盘寺庙石柱、古伊斯兰教清净寺、铺于地上的古伊斯兰教石墓碑和十字架古基督教石碑等,论证古刺桐港即泉州港。

  1954年10月,泉州学者吴文良把自1928年以来潜心搜集、购买的古代外来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和佛教)一共134方捐献国家,得到中央文化部的奖励。此后,吴氏又两次捐献古代外来宗教石刻共30多方。为刺桐港即泉州港的论断提供雄辩物证,亦成为1959年成立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第一批展品。

  1957年,泉州学者吴文良编著《泉州宗教石刻》,由中央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题书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内容有中世纪传入泉州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明教)、佛教等宗教石刻,充分反映了中世纪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辐射点,是东西方文化互动的楷模,是世界多元一体文化的典范。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出访亚、非、欧,曾以吴氏之书赠送外国友人。英中协会主席、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我活到这么老了,能看到泉州这么多的十字架石刻,死也瞑目了”。⑥1958年,苏联科学院出版《世界通史》,要求中国提.供图片100幅,“特别请求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转告吴文良先生,提供泉州宗教石刻照片15幅”。⑦1963年,日本顺天堂大学、教育大学语言学教授村山七郎,致信郭沫若院长,称《泉州宗教石刻》是“极为重要的文献”。吴文良先生编著《泉州宗教石刻》,是泉州本地学者介入搜集、保护和研究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开始,因此在国内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58年,晋江专署专员许集美动议筹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吴文良参加筹建工作。⑧1959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佛教开元寺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展示中世纪海外交通史和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的博物馆,也是研究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第一个博物馆。同时还出版《泉州海外交通史资料汇编》(油印本)。

  1963年,吴文良又冒着酷暑协助南安县政府清理九日山宋代祈风摩崖石刻,亲自登临手脚架,逐字剔括,逐字登记,还做了拓片。1963年,写出《泉州九日摩崖石刻》一文在中国北京的《文物》杂志发表,把泉州九日山宋代航海的祈风常典的参与者和祈风仪式,向全世界披露。接着,1964年写出《九日山摩崖石刻考证》一书(油印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称赞吴文良此举填补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空白。⑨本阶段泉州籍的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也对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研究作出很大贡献。此后,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中辍,吴文良也被迫害仙逝。

  (三)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1974年7月,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宋元时代沉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恢复活动;出版《海交史研究》刊物;1984年,泉州海交馆陈达生主撰《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出版;1985年,海交馆进行全国性天妃宫庙调查;1987年,为纪念泉州市舶司设置900周年,举办“中国历史上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学术会议;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到泉州港访问,并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1994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与泉州联合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学术会议;2001年和2002年,泉州市政府又举办“海上丝路民俗文化活动”;2002年9月,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举办“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200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泉州市人民政府又举办“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互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学术会议;2002年初,泉州市人民政府积极筹备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2月又举办“海丝文化节”;2003年2月,中国侨联与省人民政府主办、省侨联与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的民俗活动与学术研讨会。

  本阶段的特点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泉州市政府和泉州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加深认识,最后是下定决心向联合国申报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即以现代的观念来认识和研究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普世价值。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普世价值,用费孝通先生的语言表达是泉州人有“各美其美”的开放心胸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用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教授的语言表达,则是泉州人有“海洋的性格”,有“美人之美”的保存维护不同文化基因火种的观念。总之,泉州的“海丝”多元文化一体的典范,正是当今“全球化”过程中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念,也是当今泉州市人民政府向联合国申报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的最重要依据。

来源:泉州学研究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