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股力量:地产商——天使还是魔鬼?
最后还有一股重要的力量,就是房地产商。地产商今天名声不好,但实际上他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强大的资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如果引导得好,就是天使,否则就是魔鬼。
比如我们帮万达在长白山打造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成为世界级的滑雪目的地;比如如龙湖在抚仙湖,做得很好,污染、环保;万科良渚文化村也做的很好,与民居乡村、邻里关系、公仆意识、返璞归真结合;只要做到位,有使命感的企业就会把这些做进去。
倒过来同样是这帮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太多了。怎么引导他们,把消费力拉入广袤的山河。中国的消费拉动已经成熟,根据资料,2012年中国共有51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一线城市人均GDP过1万美金的有一两亿人口,这个巨大的购买力不是温饱小康的问题,而是高品质幸福生活的问题,你不提供,他就去国外买奢侈品了。我们一直不重视这个问题,让他们去哪儿消费?中西部,植入式开发,而非大规模开发。如杭州莫干山裸心谷,建筑在树上,火爆得不得了。中国现在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这股力量释放出来,去重整河山,空间无限。
三、新型城镇化的“三大法宝”
《中国经营报》: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大幕正在拉开,能否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一些建议?
王志纲:我们作为一家从市场中走出来的民间智库,这些年之所以能够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战略、区域战略乃至国家战略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把握市场发展的规律。对于新型城镇化,我觉得有这么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点,要从“城市运营商”转型到“产业运营商”。
十年前,我们提出城市运营商的概念,很多企业都把这个标签往自己身上贴。也有人提出批评,认为是城市扩张的推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清楚城市运营的内涵。城市运营有它的阶段性:在1.0时代,主要任务是“搭框架”,是基础设施投入,城市拉开骨架;在2.0时代,主要任务是“精装修”,是精细化产业培育,包括工业园区,包括服务业,设计、研发、文化产业、商业等。未来需要升级版的城市运营商,或叫产业运营商。
“城市运营商”与“产业运营商”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土地为核心,后者是以产业为核心。必须适应从土地运营到产业运营的转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运营商可以通过土地牟取暴利。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产业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孵化,要靠运营本身,还可以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投资等获得多重收益,急功近利的做法注定是走不通的。
第二点,“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要实现三者合一。
此前生产者不是消费者,因为消费不起。对于环境没有要求,对于生活没有要求。此前消费者难以直接成为投资者,现在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可以实现。
比如我们做休闲产业,做健康产业,不仅老板可以投资,普通消费者现在也有机会可以投资。比如做文化产业,生产者就是消费者,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么理顺,怎么打通非常关键。打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未来想要做产业运营商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三点,要实现“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
中央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调节功能,政府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过度干预,但是市场又不是万能的,让其放任自流,危害也不小。
怎么才能解决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之间有效结合?我们提出了一条原则叫“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政府经营环境是说政府需要宏观掌控,在战略上把一个城市按照科学、理性的原则规划得清清楚楚,将游戏规则订得明明白白,再选几个领头羊,让其充当火车头的角色,有效地撬动一个区域板块的经济发展。企业经营市场就是说让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竞争,从而真正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格局。民众经营文化是说在政府宏观控制和企业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消费者、老百姓自然会有意无意地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为文化是无形的,但却是可以感知的一种氛围。
我们作为一家从市场中走出来的民间智库,这些年帮助了很多地方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总得来说我认为危机是好事情,只有在危机之中人们才真正背水一战,立志创新,转型升级才有可能。我们正在过历史的三峡,只有依靠科学的方法,艰辛的探索,过了这个坎,才有可能一马平川,顺流而下。
来源:王志纲工作室 责任编辑:林煜炫